解决方案与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解决方案与案例

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10)授权公告号(45)授权公告日(21)申请号3.X(22)申请日2021.10.29(73)专利权人筑友智造建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地址410000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74)专利代理机构长沙思创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3215专利代理师(51)Int.Cl.E04B5/29(2006.01)(54)实用新型名称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预应力薄板包括预应力底板和固定设置在预应力底板上表面的型钢肋,预应力底板包括锚固在混凝土中的多根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型钢肋的放置方向平行于预应力钢筋;型钢肋包括下底板和竖板,竖板垂直固定在下底板的上表明产生L形或倒T形,下底板锚固在预应力底板中;下底板开设有多个第一孔洞,竖板开设有多个第二孔洞,第二孔洞大于第一孔洞。叠合板包括上述预应力薄板和现浇层,现浇层覆盖在预应力薄板的顶侧表面,型钢肋的竖板锚固在现浇层中。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薄板不易开裂、强度大、厚度薄且不易起拱,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现场施工时底部所需支撑数量减少,施工安装效率高,整体性好。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CN2169490021.一种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是,包括预应力底板和固定设置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上表面的型钢肋,所述预应力底板包括锚固在混凝土中的多根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所述型钢肋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预应力钢筋的长度方向;所述型钢肋包括下底板和竖板,所述竖板垂直固定在所述下底板的上表明产生L形或倒T形,所述下底板锚固在所述预应力底板的混凝土中;所述下底板开设有多个第一孔洞,所述竖板开设有多个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大于所述第一孔洞。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是,所述下底板与所述竖板形成倒T形时,所述型钢肋还包括上顶板,所述上顶板开设有多个第三孔洞,所述第二孔洞大于所述第三孔洞,所述上顶板固定在所述竖板的顶侧,所述上顶板、竖板和下底板形成工字型肋。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孔洞和/或所述第一孔洞为椭圆形或圆形或多边形或三角形。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是,所述普通钢筋垂直于所述预应力钢筋放置。5.依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是,所述预应力底板的厚度为40mm及以下。6.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是,相邻的两个型钢肋的间隔不大于600mm。7.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其特征是,设置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侧边的所述型钢肋距离所述预应力底板的侧边的距离不大于300mm。8.一种叠合板,其特征是,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以及现浇层,所述现浇层覆盖在所述预应力薄板的顶侧表面,所述型钢肋的竖板锚固在所述现浇层中。9.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所述现浇层中铺设有分布钢筋,所述分布钢筋垂直于所述型钢肋放置,且所述分布钢筋从所述竖板的第二孔洞中穿过。CN216949002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预制构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背景技术[0002]叠合楼板是装配式建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预制构件,但目前常用的桁架钢筋叠合楼板存在着钢筋含量高,楼板的厚度大,现场安装支撑多,双向板后浇带支模困难等问题,由于上述问题造成其综合成本远高于现浇楼板。[0003]预应力技术的出现能够大大降低钢筋含量,控制楼板裂缝的产生,但是由于预应力叠合楼板在厚度较小时容易存在起拱和整体刚度不足等问题,往往需要控制预制底板厚度不能太小。预制底板的综合成本远高于叠合现浇成本,若能确保在将预制底板做薄时,楼板不起拱,整体刚度合理,将预制部分厚度转移到叠合现浇部分,将“贵”的部分少做,“便宜”的部分多做,则综合成本较低。[0004]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整体刚度合理、预制楼板的厚度较薄、成本较优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以解决现存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刚度合理、预制楼板的厚度较薄、成本较优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及叠合板,以解决现存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0007]一种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包括预应力底板和固定设置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上表面的型钢肋,所述预应力底板包括锚固在混凝土中的多根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所述型钢肋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预应力钢筋的长度方向;所述型钢肋包括下底板和竖板,所述竖板垂直固定在所述下底板的上表明产生L形或倒T形,所述下底板锚固在所述预应力底板的混凝土中;所述下底板开设有多个第一孔洞,所述竖板开设有多个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大于所述第一孔洞。[000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所述下底板与所述竖板形成倒T形时,所述型钢肋还包括上顶板,所述上顶板开设有多个第三孔洞,所述第二孔洞大于所述第三孔洞,所述上顶板固定在所述竖板的顶侧,所述上顶板、竖板和下底板形成工字型肋。[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所述第二孔洞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洞的直径,所述第二孔洞和/或所述第一孔洞为椭圆形或圆形或多边形或三角形。[0010]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所述普通钢筋垂直于所述预应力钢筋放置。[0011]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所述预应力底板的厚度为40mm及以[00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相邻的两个型钢肋的间隔不大于CN0mm。[00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设置在所述预应力底板侧边的所述型钢肋距离所述预应力底板的侧边的距离不大于300mm。[00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叠合板,包括上述的设置型钢肋的预应力薄板以及现浇层,所述现浇层覆盖在所述预应力薄板的顶侧表面,所述型钢肋的竖板锚固在所述现浇层[00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所述现浇层中铺设有分布钢筋,所述分布钢筋垂直于所述型钢肋放置,且所述分布钢筋从所述竖板的第二孔洞中穿过。[001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0017]1、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薄板,采用“L”、倒“T”或“工”字型钢肋,同时型钢肋上进行了大面积的开孔,减轻型钢肋的重量及用钢量,楼板整体刚度大;采用预应力钢筋,设计强度标准值为普通三级钢的3倍以上,钢筋用量省,含钢量低,成本较优;由于预应力钢筋张拉后对混凝土的预压作用,预应力薄板不开裂;由于型钢肋的存在,预应力薄板在生产阶段不会起拱,品质质量好;且预应力底板能够更好的降低厚度至 40mm以下,大大降低厚度,减轻重量, 增加运输层数,提高运输效率。 [0018] 2、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由于预应力薄板的整体刚度较大,现场施工时,底部所需 支撑数量减少,施工安装效率高;通过将预应力薄板做到尽可能薄,同时保证叠合板不起 拱,整体刚度合理,将预制部分的厚度转移到现浇部分,将“贵”的部分少做,“便宜”的部分 多做,较低了综合成本。 附图说明 [0019]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 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0020] 图1为实施例1中的预应力薄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实施例1中L型肋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实施例1的一改进例中倒T型肋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实施例1的另一改进例中H型肋的结构示意图。 [0024] 附图标记: [0025] 1‑预应力底板 2‑型钢肋 3‑预应力钢筋 [0026] 4‑下底板 6‑第二孔洞[0027] 7‑第一孔洞 8‑上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 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 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0029] 实施例1 [0030] 参考附图1和附图2的示意,本实施例为一种设置型钢肋2的预应力薄板,包括预应 力底板1和固定设置在预应力底板1上表面的型钢肋2,预应力底板1包括锚固在混凝土中的 CN216949002 多根预应力钢筋3和普通钢筋,所述型钢肋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预应力钢筋3的长度方向;所述型钢肋2包括下底板4和竖板5,所述竖板5垂直固定在所述下底板4的上表明产生L 形或倒T形,所述下底板4锚固在所述预应力底板1 的混凝土中;所述下底板4开设有多个第 一孔洞7,所述竖板5开设有多个第二孔洞 6,所述第二孔洞6大于所述第一孔洞7,也即下底 板4与竖板5形成L型肋或倒T型肋。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型钢肋2,提高了预应力底板1的刚度, 在型钢肋2上开设大面积的孔洞降低了其重量及用钢量,同时下底板4上开设第一孔洞7能 使下底板4更稳固的锚固在混凝土中;采用预应力钢筋3,设计强度标准值为普通三级钢的3 倍以上,钢筋用量省、含钢量低、成本较优;由于预应力钢筋3张拉后对混凝土的预压作用, 预应力薄板不开裂,品质较好;由于型钢肋2的存在,预应力薄板在生产阶段不会起拱,品质 质量好,而且运输时型钢肋2还能起到用于吊装的作用;且预应力底板 1能够更好的降低厚度至 40mm以下,大大降低厚度、减轻重量、增加运输层数、提高运输效率。 [0031] 参见附图3的示意,在另一实施例中,下底板4与竖板5形成倒T形时,型钢肋 括上顶板8,上顶板8开设有多个第三孔洞,第二孔洞6大于第三孔洞,上顶板固定在竖板5的顶侧,上顶板8、竖板5和下底板4形成工字型肋。这样下底板4的两侧均锚固在混凝土中,增 强了型钢肋2在预应力底板1混凝土中的锚固力。 [0032] 参见附图4的示意,在实施例1的另一改进例中,型钢肋2还包括上顶板8,上顶板8 开设只有多个第一孔洞7,上顶板固定在竖板5的顶侧,上顶板8、竖板5和下底板4形成工字 型肋。上顶板8和下底板4上均开设有两列第一孔洞7,竖板5的顶侧和底侧同时固定在上顶 板8和下底板4的轴线位置。这样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型钢肋 2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同时在预 应力薄板上浇筑现浇层混凝土后,型钢肋2的上顶板8 可以锚固在现浇层混凝土中,提高了 现浇层混凝土和预应力薄板之间的整体性。 [0033] 参见附图2至附图4的示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第二孔 洞6的直径大于第一孔洞7的直径,第二孔洞6和第一孔洞7均为椭圆形。在其它实施例中,第 二孔洞6和第一孔洞7也可设为为圆形或多边形或三角形。 [003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普通钢筋垂直于预应力钢筋3放置 并锚固在预应力底板1的混凝土中。 [003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预应力底板1的厚度为40mm及以 下。由于设置有型钢肋2,提高了预应力薄板的刚度和整体性;因此预应力底板1的厚度可以 做得比较薄。 [0036]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相邻的两个型钢肋2的间隔不大于 600mm。通过合理的设置两个型钢肋2之间的间距,保证预应力薄板的整体性能。 [0037]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案例中,设置在预应力底板侧边的型钢肋 2距离预应力底板的侧边的距离不大于300mm。这样设置能够保证型钢肋2的侧边有足够的 混凝土保护层。 [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