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毛主席艰苦奋斗的好作风:拄竹拐杖、不坐轿、衣服至少有3个补丁


  毛主席的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作为党和国家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给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和道德财富。

  毛主席离世后,人们在整理其生前的物品时,发现了一根竹拐杖。根据主席的警卫员所说,这根看似普通的竹拐杖,在主席眼中可是“千金不换”的心头好,而且其中也代表着主席艰苦奋斗、心系人民的优良作风。

  1965年当时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主席胡志明到中国进行访问,毛主席在长沙接见了他。作为事业的国际友人,胡志明与毛主席一直以来有着较深的友谊,两人的交流十分愉快。

  有一天傍晚,在饭后散步的时候,胡志明突然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请求,他说,自己看到毛主席外出的时候会带着一根竹拐杖,而自己也是常常使用拐杖的人,于是希望与主席交换拐杖。

  毛主席听后,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的拐杖,然后开怀地笑了一下,便向对方说:“这个换不得。你的太精致了,我还是用这根打狗棍得了。”胡志明看毛主席如此直接地拒绝了,也不好追问,只能就此作罢。

  一般来说,两国元首之间见面,若能够互赠礼物,那可是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可是为何毛主席会如此“爽快”地拒绝了胡志明的请求呢?难道根竹杖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很多人都知道,毛主席十分热爱运动,尤其是游泳,除此之外,爬山也是毛主席爱好的另一项运动。晚年的毛主席在爬山的时候,习惯于带上一根拐杖,一来可以借力,二来也可以清除行进路上的杂草和障碍。

  六十年代初,有一次毛主席在杭州要登丁家山。上山之前,警卫员没有把毛主席平时用的一根拐杖带上,于是就在山脚的一户农家处砍了一根竹子,把细枝末节处理掉之后,就用来当作拐杖了。

  登山的过程中,毛主席闻着这根竹拐杖发出的淡淡的清香,感觉心旷神怡,而且这竹子非常结实,让毛主席觉得甚是喜欢,步伐也变得轻快起来。

  走到半路,主席突然停了下来,他问身边的警卫员:“这竹子,付钱了吗?”警卫员回答道:“首长,付了。本来人家不收,可是我们仍旧是把钱给了。”

  “好。你做得很对。”毛主席听了之后,这才放心下来,还把警卫员表扬了一番。

  自此之后,毛主席对这根拐杖一直钟爱有加,在他眼里,这根朴素、天然的竹子,比那些制作精美,雕刻着花纹图案的拐杖还要好,而这也是主席不愿意与胡志明交换拐杖的其中一个原因。

  至于另外一个原因,根据当时陪同毛主席一起接见胡志明的官员表示,那是主席出于外交上的考虑。

  虽然毛主席对自己的竹拐杖十分喜爱,但那毕竟只是一根普通的竹拐杖,与胡志明手上的拐杖相比,那价值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要是当时主席果真与胡志明互换了拐杖,那在一些“有心人”看来,恐怕就是“巧取豪夺”了。

  因此,出于个人和外交上的考虑,毛主席十分机警而又不失大气地婉拒了胡志明的请求,必须得说,这正体现出毛主席为人处事之妙啊。

  毛主席登山除了带拐杖这个习惯之外,还有一个习惯,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个原则,那就是“登山不坐轿”。

  有一次,毛主席与张治中到安徽考察,考察结束之后,有人建议毛主席到黄山去看看。在此之前,喜好登山的毛主席还从来就没登上过黄山,于是他马上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致。

  可是,当时由于黄山上的路还没修建好,不能开车上山,而此时的主席岁数渐长,徒步登山恐怕力有不及。这时候大家建议主席坐轿上山,主席听了连连摇头,说道:“算了,不去了,不能坐轿。”

  在毛主席眼中,坐轿是封建主义特权的代表,对此他是坚决反对的。而且,坐轿跟坐车不同,轿子不会自己“走”,是下面的人抬着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一生都在为解放劳动人民而奋斗,又岂能让自己“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呢。

  正因为这个不肯坐轿的原则,毛主席始终还是错过了登上黄山的机会。而除了登山不坐轿之外,哪怕是行军途中生病了,毛主席也轻易不会坐轿。

  当时,大病初愈,身体健康情况不佳,身边的警卫考虑到长途行军对主席来说,是很难的,于是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让其少走点路,保存体力。

  可是,坚决不上担架,他表示,担架是用来运送受伤的同志的,自己并没有受伤,只是走得慢一点而已。警卫们见如此拒绝,也无计可施。

  后来,一名警卫在路上捡了一根木棍,让当作拐杖用,这样走起路来也比较省力。毛主席用了觉得挺不错,便一直柱着木棍转战到了陕北。

  据毛主席身边警卫的回忆,主席经常跟他们说,自己一生没有坐过轿,除了有一次实在迫不得已。那还是中国刚建立不久的时候,1925年,军阀赵恒惕派兵到湖南韶山抓捕毛主席,为了脱险,主席只能乔装坐在轿子里面逃走了。

  无论是爱不释手的竹拐杖,还是登山不坐轿的习惯,都体现着毛主席的俭朴以及为人民群众着想的高尚品质。

  登丁家山时意外收获的那根竹拐杖,陪伴了主席很多年,后来还被作为主席的遗物,收藏在湖南韶山的纪念馆内。

  主席在世时,身边的警卫员多次表示,要为主席更换一根外观更好看的拐杖,每次都被主席拒绝了,主席对他说,竹拐杖,实用,有意义,不能换。

  毛主席小时候,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在湖南韶山长大的他,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功成名就之后,必定会过上优厚的生活,弥补童年的遗憾。可是毛主席却没有这样,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依然习惯了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主席有一件棉睡衣,甚是喜欢。这件睡衣从开始“跟随”主人到后来“光荣退役”的时候,整整有二十年时间,期间哪怕是穿破洞了,主席也会让人加个补丁,继续穿。

  后来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觉得这睡衣实在太旧了,便想扔掉换一件,结果主席却说,“没事,加个补丁继续穿,东西别动不动就丢”。

  毛主席的衣服,没有哪一件是没有补丁的,有警卫员还特定给他数过,他的衣服上平均每件都有3个以上的补丁。

  一般的生活用品,主席从来都不让警卫员多买,而且要警卫员给他做好登记,多久换一次,都要做到“心里有数”。

  1946年,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由于国内天气与苏联差异较大,毛岸英本想给自己添置几件衣服,结果父亲却把自己穿过的旧棉袄,旧毛衣拿了给他,并表示,衣服都还挺好,让他不用买新的了。

  后来,在毛岸英与刘思齐结婚前,毛主席问了问毛岸英,打算如何举办婚礼,毛岸英回答道,婚礼越简单越好。毛主席听了之后十分满意,他向儿子说,结婚本来就是喜事,不能再铺张浪费,一切从简,把两家人叫到一起吃个饭就可以了。

  于是,毛岸英的婚礼上,就简单地办了两桌酒,请的除了双方家人以外,还有组织里的一些老前辈。如此规格的婚礼,拿到今时今日,可能连普通的朋友聚餐都比不上,可这也正体现出了毛主席以及老一辈革命先烈厉行节俭的优良作风。

  另一方面,毛主席所钟爱的这根竹拐杖,还体现了“三大纪律”中的其中一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大纪律“形成于建军初期,1927年,毛主席发动并领导了秋收起义,当时就在队伍中定下了三项纪律,分别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后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改成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一直是党和军队的行为准则,包括毛主席本人,也一直在遵守。

  丁家山上收获的这根竹杖,同样体现出主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主张。本来在农户那里砍掉一根竹子,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毛主席依然惦记着要照价付钱,不能占人民群众的便宜。

  主席去哪都要拿着这根竹杖同行,方便徒步之余,也能警醒众人,从始至终坚持初心。

  除了竹杖之外,毛主席从始至终坚持的不坐轿的原则,那就是对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重。

  在毛主席眼中,坐轿就是骑在劳动人民的头上,这跟中国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也是对人民群众不尊重的体现。相比之下,晚清时期,代表封建残余势力的慈禧太后,因为开车的司机坐自己前面而要求司机跪着开车,那可是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体现。

  毛主席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的身上也有着强烈的“平民气质”。从年轻时候参加革命以来,他始终把自己当成是人民的一分子。他最害怕的是脱离人民群众,他最喜欢的是与人民待在一起。

  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都反对,不讲排场。主席到每一个地方考察,总要与当地的人民面对面地交流,了解群众的疾苦,不会把自己与群众隔离开来。

  在办公时,他号召全国人民给自己写信,而且保持极高的回复率,这让底层人民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无比关怀。

  毛主席对于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有感受。每每在看戏的时候,看到戏台上的“穷人”因为苦难而落泪,他的内心也会有极大的感触。主席曾经对妻子贺子珍说,自己最看不得人民群众受苦,看到人民流泪,自己也容易流泪。

  古语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发自内心的,对于人民的爱戴和尊重,让全国人民倍感亲切。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回忆革命先烈的点滴、品读伟人的事迹,我们大家可以发现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无一不传达出可以让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优良品德。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众多的革命前辈们无私奉献,不计得失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动容,他们本能够得到更好的物质享受,但却一直秉持俭朴的作风。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经说过,毛主席身上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他所做的一切都产生于中国人民所表达出来的诉求。毛主席身上的人民情怀,让他从始至终坚持着大公无私、心系人民的品质。

  毛主席虽然已经离世多年,但是对于党和人民来说,他在精神上留给世人的巨大财富,永远伴随着我们。毛主席在世时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引领,而如今,通过不断地学习、了解主席的事迹,我们更能体会到他的精神和道德财富。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呈现高度的物质化,生活条件也比以往有了质的飞越,很多人因此也已经忘却了祖辈们留下来的“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官场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依然亮眼,但多数也只是一句“标语”,很难真正地刻在官员们的心中。

  如何让广大人民和管理干部们牢记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生活,似乎慢慢的变成了了时代发展的一个课题。或许大家能从毛主席的这根竹拐杖中得到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