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系Atreyee Gupta教授以“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印度现代雕塑”为题,进行了论坛主题发言,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玉冬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张伟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围绕发言与Atreyee Gupta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做了对谈。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印度现代雕塑”。我将以两所印度艺术院校为例,介绍印度现代雕塑教育的肇始,如今印度的雕塑教学就是以这两所院校为雏形逐渐发展而来的。我将重点介绍雕塑教学在印度殖民时期的发展特点,而且在某一些程度上,印度当代雕塑教学也仍然与这一时期的教学有着一定渊源。
首先是1857年于孟买成立的詹姆斯基·吉简布维爵士艺术中学(Jamsetjee Jeejeebhoy School of Art,亦称为J.J. 艺术学校)。该校由詹姆斯基·吉简布维(Jamsetjee Jeejeebhoy)创立,是最早将雕塑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进行教学的艺术院校之一。詹姆斯基·吉简布维邀请英国艺术家詹姆斯·巴顿(James Patton)出任首任校长。巴顿借鉴当时英国艺术学校的教学模式,将J.J.艺术学校打造成一所受精英家庭青睐的一流艺术院校。
在课程设置上,J.J. 艺术学校的课程以石膏模型课为主,而大部分石膏模型是从英国进口的,这中间还包括了古希腊罗马浮雕和欧洲古典雕塑等,随后也增加了前殖民时期和前现代时期的印度艺术的石膏模型。如同英国的艺术学生临摹早期的艺术作品一样,J.J. 艺术学校也鼓励学生对学校教具室里的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进行临摹。直到今天,这些石膏模型还散落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今天我们走进J.J. 艺术学校,映入眼帘的第一个作品是G.K.马哈特(Ganpatrao Kashinath Mhatre)创作于1896年的雕塑《通往圣殿》。这件特别的雕塑作品在当时的印度和欧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让马哈特名声大噪,还有人称他为印度第一位沙龙雕塑家。
自古以来印度就是雕塑艺术最繁荣的国家之一,但在马哈特之前,却没有产生过沙龙雕塑家。有一种说法是:英国的美术教师认为没有必要鼓励雕塑教育,印度学界也普遍觉得雕塑不是古典意义上的高级艺术,只可作为一种装饰艺术进行教学。而马哈特的雕塑终于证明了印度人能够应用希腊罗马时期古典主义创作方法来表现印度本土题材。英国艺术管理者乔治·伯德伍德评论马哈特的《通往圣殿》时说:“我不知道哪件现代雕塑作品的工艺能够如此精湛”。
马哈特是第一位真正转型为成熟的现代雕塑家的印度本土雕塑家。在《通往圣殿》这件作品以前,人们都认为印度人只能进行手工雕塑实践,无法创作出在欧洲具有主导地位的希腊罗马风格的雕塑作品。很有趣的是,马哈特并未接受过正统的西方古典主义雕塑训练,他只是通过临摹欧洲的石膏模具,学习到了写实技法。马哈特或其他艺术家当时试图将想象中带有强烈欧洲风格色彩的现代表现方式与印度题材进行一种结合。 所以,印度现代雕塑的开端方式不仅与欧洲有着深深的纠葛,也与艺术院校的学生所接受的欧洲学院派艺术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19年,位于桑蒂尼盖登镇的维斯瓦-巴拉蒂大学(Visva-Bharati University)的卡拉·巴万艺术学院(Kala Bhavana)成立,它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创办。罗宾德拉纳特希望卡拉·巴万艺术学院能摆脱英国艺术教育的束缚,在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风光中重构一种实验性的雕塑教育模式,并有朝一日能成为雕塑教育的国际中心。卡拉·巴万艺术学院成立时,罗宾德拉纳特邀请了南达尔尔·博斯担任校长。
南达尔尔·博斯师从于印度孟加拉派代表画家阿巴宁德拉纳特·泰戈尔(Abanindranath Tagore),阿巴宁德拉纳特·泰戈尔倡导印度艺术中的“印度性”与“精神性”,而他的名字慢慢的变成了印度现代艺术教育中一个代表转折、革新的代名词,这个关键的转折点是在反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孕育诞生的。南达尔尔受到阿巴宁德拉纳特关于艺术创作和教育方法的理念的启发和影响,同时他也受到了另一位艺术管理者埃内斯特·宾菲尔德·哈维尔的启发,哈维尔认为印度艺术要回归古老的印度文化传统,英式艺术教育在前殖民时代虽然发挥了教育和社会功能,但英国对印度艺术领域的干预不仅稀释了印度艺术的民族传统,并从某一些程度上影响了印度艺术教育的发展轨迹。
南达尔尔·博斯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教学实践模式,与在放满石膏模型的教室上课的J.J.艺术学校不同,卡拉·巴万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在露天教室上课。如图所示,树的周围是一圈石台,学生们就坐在上面听课,这种教育学生的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无阶级的平等意识。
南达尔尔想要将艺术机构的空间定义为既是用于教学实践的场所,又是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活动空间,如他将农村庆祝丰收的仪式表演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参加了体验和学习。在他倡导的印度艺术实践教学新理念的带动下,雕塑教育成为全面艺术教育的一个方面,学生们还要学习绘画和建筑,他们盼望把建筑打造成一个人人都可以参观、开放性的艺术空间,将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南达尔尔·博斯与他的学生苏伦特拉纳特·卡尔(Surendranath Kar)合作,为桑蒂尼盖登镇帕萨·巴万高中设计并建造了这座建筑(如上图所示)。该建筑的独特之处是它运用了从前现代纪念碑中借鉴的元素。例如,它借鉴5世纪寺庙门廊风格,用雕塑和画作来装饰。同样,建筑的外观也借鉴了前现代建筑的风格。例如,东门周围的屋檐仿照了德里红堡(Red Fort in Delhi)的礼仪式大门设计风格,下方角落也有小壁龛装饰,柱子是仿照6世纪的甘赫瑞石窟(Kanheri Caves)建造的。
照片上是20世纪20年代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和甘地 ( Gandhi) 坐在学生们用泥土建造的讲台上授课,地板上用米粉制作了一个绘画空间。这一方式借鉴了阿尔帕纳(Alpana)家庭在特定位置用米粉装饰地板的做法,这些装饰性的图案被赋予了神圣的功能。因此,雕塑的功能被拓展,它成为一种生活实践,雕塑教学的方式也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最后,在我看来,印度现代雕塑艺术和教育在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之间不断探索新的方向,雕塑教学在融汇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在探究和践行“艺术即生活”的艺术理念,从而催生出一种有别于欧洲学院派雕塑教学的新模式。
王玉冬:首先很谢谢来自遥远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treyee Gupta教授的演讲。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您再帮我们进一步阐释一下。第一个问题是:刚才您讲的这一段历史,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南达尔尔·博斯,当时很多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前往加尔各答进行艺术交流,就有一个看法是形成了亚洲现代主义,您能不能讲一下所谓亚洲现代主义在雕塑上的体现。第二个问题是:在我听讲座的时候感受到南达尔尔·博斯、泰戈尔这一批人他们的态度还没有跳出西方现代主义的思维,尤其是南达尔尔·博斯设计的桑蒂尼盖登镇帕萨·巴万高中,从传统建筑中选了很多元素并杂糅到了一起,如门柱是借鉴甘赫瑞石窟,横梁仿照了德里红堡,他们把这个视为现代建筑,其实这种现象在同时期欧洲桑佩尔设计的现代派建筑也有这个特点,在不同传统、时间段里找出元素,然后综合到一起,您对这个现象有怎样的看法呢?
Atreyee Gupta:您提到的雕塑家、艺术家要摆脱各种殖民主义教育学生的方式的影响其实是十分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殖民教育方式非常盛行,尤其是在雕塑领域体现得很明显。在当时雕塑家多被看作是工匠,他们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去做一些跟希腊、罗马时期风格相似的雕塑,而雕塑的学术机构也是带有很强的殖民主义色彩。尤其当时英国雕塑教育方法的理念和模式对印度学校的影响特别明显,这种影响还体现在绘画、建筑、设计等艺术领域。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来自桑蒂尼盖登镇的很多艺术家在写实性表现、艺术反映真实的生活方面都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他们想摆脱殖民主义时期以及现代以前的影响。桑蒂尼盖登镇的寺庙里建筑的设计体现了西方化的风格,建筑上用于装饰的雕塑多是体现印度本地日常生活场景,这不仅带有西方色彩,同时也有印度本土风格。这种结合体现了当时的印度艺术在去西方化或者去欧化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他们不是要完全摆脱西方影响,更多是要摆脱殖民主义时期艺术理念及教育模式的影响。
张伟:我和董书兵老师在各自学校里都在推动传统雕塑造型教学,其中有一个共同问题是去西方化教育。由于近年来我一直在探寻和研究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的根源,我去印度考察过三次,其中一次去了瓦伦纳西艺术学院雕塑系。在教学中,学习雕塑形式语言是一个问题,艺术教育本身是另外的问题。可能绘画的教学较雕塑来说历史更长,但雕塑形式语言的植入性似乎更强。在教学的初期,使用古典主义的方法是很有效的,但如果将这个作为教学衡量的标准去仿照,正如西方早就在教学中推行的那样,那么我们就是对西方教学的再次仿照,这在当下是需要反思的,在这样的模仿之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教育者埋头去做的。在五、六世纪的时候,我们有对印度的学习,我十分喜爱印度,他们包容的态度让艺术家乃至每个人都放松地自然生长。在中国,我不是特别担心如何“去西方化”,因为我们跟印度的问题还有不同。作为教师,我们从始至终要有对自我传统进行承续与创新的状态。
董书兵:我也去过印度,十分喜爱印度以及它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早在中国古代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我们从始至终在不断学习印度的艺术。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没有去西方化的概念,我们甚至是要把它学好、学透,还可以超越。中国与印度都是千年古国,都有本土的造型观和造型方法,两国又都是在近百年开始有效学习西方,以西方这套理论建立标准。中印两国的共同点还表现在现代美术教育进来之后,人们已不再像过去一样为了宗教进行艺术创作,而是回归艺术本身。时至今日,尤其近十多年随着中国经济以及教育事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提出了新的教学思维方法。刚才从Atreyee Gupta教授的讲座介绍中,对印度现代雕塑教育的肇始有了初步了解,如有机会,可以再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发言(一)(美)Atreyee Gupta :《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印度现代雕塑》
发言(四)(中)隋建国:《转折时机:100年-70年-40年,中国雕塑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