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之名在我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鲁迅先生不单单是一代文坛巨匠,更是引领了当时的无数新青年的觉醒,其本人更是被称为近代文人的执牛耳者,毛主席更是公开表态:“鲁迅的方向,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鲁迅先生本人桃李满天下,无论是对于当时还是对于之后的时代,都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他逝世之后,无数的有志青年,或者其他文人雅士都沉痛地缅怀着这位文坛巨匠。
在如今每年还是有不少人怀念鲁迅先生,去往绍兴的鲁迅先生的纪念馆,或者是去往位于上海的鲁迅先生纪念馆追思,试图在过去的痕迹中,在蛛丝马迹之中感悟当时这位文学巨人的所思所想,体会当时的星星之火,在看如今的燎原之势。
在上海的鲁迅先生纪念馆中不仅仅再现了当时鲁迅先生在世时的家具模样,还陈列了许多珍贵的纪念物品,例如鲁迅先生和家人的照片、鲁迅先生创作时的手稿等等……
其中还有一件特殊的珍贵藏品,那便是当年鲁迅先生逝世时由其好友亲自制作倒模而成的1:1的鲁迅先生遗容石膏像,在这个石膏像上还留有了鲁迅先生的22根毛发,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被列为了国家一级文物。
1936年,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当时事发突然,在发现先生逝世之后,其妻许广平立刻就将这个噩耗告知了鲁迅先生的弟子胡风。
通过胡风,这一条消息马上就通知到了先生的各位好友,很多鲁迅先生的好友惊闻噩耗,都悲伤不能自已,宋庆龄,内山完造,茅盾,沈钧儒等皆立刻前来吊唁。并在当时初步成立先生的治丧委员会,对外发出了讣告。
讣告很快便被刊登在了上海的中文以及日文报纸之上,上海甚至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个令人无比悲痛的消息。无数的人想要来送先生最后一程,更想再看一眼这位为我国的开放、斗争和文坛做出不懈努力,做出巨大贡献的鲁迅先生的遗容。
先生在当天下午被送到了胶州路的万国殡仪馆,后来也是在这里为先生举办追悼会。无数的人在得知了这一条消息后,便开始涌向万国殡仪馆,只为给先生送葬,再看先生最后一眼。
很快前来送葬的人马上就超过了预期,同时还有慢慢的变多的人从全国各地赶来, 治丧委员会紧急成立了一个“治丧办事处”用以在灵堂内外维持秩序,打理事务。
但是来吊唁的人之多,还是让先生的遗骸在灵堂停灵了4天,前来吊唁的人打破了当时的历史记录,前来瞻仰遗容之人多达数万。
10月22日,是出殡的日子,本是下午才开始的仪式,但是从清晨开始,殡仪馆的门前就已经有着长长的队伍了,无数的人静静的送别鲁迅先生,同时大家想瞻仰先生的遗容是有目共睹的,为越来越好的留存鲁迅先生上的容貌,好友奥田杏花站了出来
奥田杏花是鲁迅先生的挚友,在得知鲁迅先生离世的噩耗之时正巧正在上海,万分悲痛的她第一时间就去往了鲁迅先生的住所吊唁。
奥田杏花不单单是鲁迅先生的挚友,更是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受到当时时代的局限,鲁迅先生存留在世的影像资料仅仅只有几张照片而已。
在看到了万人来送别的场景之后,更加明白了鲁迅先生对于国人不一般的意义,更为了让挚友的形象更好地存留于世,以供后人瞻仰,奥田杏花决定为鲁迅先生制作人面石膏像。
但制作人面石膏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人对于遗容仪态是十分看重的,而制作人面石膏像要1:1还原,就得在鲁迅先生的遗体上进行倒模。
好在当时作为鲁迅先生遗孀的许广平先生同样怀有先进的新思想,也明白奥田杏花的想法。在征得许广平先生的同意之后,奥田杏花便开始了紧张地准备工作。
为遗体做石膏像的难度不仅仅在于家人的接受程度,在技术上同样也是一个挑战。由于已经离世,鲁迅先生的皮肤组织已经丧失了弹性,稍有不慎,就非常有可能毁坏鲁迅先生的遗容。
考虑到操作上的难点,奥田杏花选择了一种突破性的解决方式,便是先是在鲁迅先生的面容之上涂抹了一层厚厚的凡士林,这样便可以将石膏和面部肌肉组织隔离开来,做到既能复制下遗容又不会损毁鲁迅先生的面庞。
之后为了保险起见,还垫了一层纱布,在这些都完成之后,奥田杏花才开始为鲁迅先生制作人面石膏像。
经过如此充分准备,石膏顺利的半个小时就脱了膜,而鲁迅先生的遗体也没有受到任何损害。在脱模的过程中有22根毛发被石膏带了下来。后来,根据奥田杏花细细的盘点,那二十二根中有二十根是胡子,两根是眉毛。
在人脸石膏像完成之后,奥田杏花便把它交给了许广平,而鲁迅先生的家人也将它保护得很好。就算是后面的混乱年代,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这个石膏像的完整程度。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出于鲁迅先生特殊地位的考虑,还有广大民众的期望,在上海的鲁迅纪念馆正式成立。
当时的许广平为了让参观者能更直观地感受鲁迅先生,便无偿地把石膏像捐给了纪念馆。而石膏制品终究是脆弱的,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件珍贵的文物,所以现在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的藏品一般都是用于展出的复制品。
鲁迅先生的面容石膏像因为其特别的历史价值和1:1的细节价值,被认定为是国家一级文物,同时为我们传承鲁迅先生的精神提供更栩栩如生的载体,我们更感慨许广平的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