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是他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电影里主角为往生者清洗、化妆,整理遗容,让往生者以最美丽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
在现实世界中,他也同样用自己的技艺,为逝者整理仪容,修补残缺的遗体,让他们可以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
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一栋二层小楼,记者见到了小刘,与一般殡葬服务人员以黑白为主的穿着不同,他在深色衬衫外面还穿着一件白大褂,这使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医生。
高三那年,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入殓师》这一部优秀的电影, 电影中安详、宁静的入殓仪式、痛哭流涕的子女、默默说再见的老伴、给奶奶送上长筒袜的孙女打动了年轻的小刘,也让他对遗体整容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并被顺利录取。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修复遗体时的样子,小刘记忆犹新,“当时害怕得手都在抖,工具也拿不稳。”那是一具遭遇车祸死亡的遗体。小刘要拿起手中工具,和老师傅一起将这具遗体恢复原本面貌。
这是遗体整容师的主要工作之一。广州市年年都会有人因交通事故、火灾、高坠等意外离世,他们的躯体大都严重受损。为了让这些逝者能够带着完整面容和身体,有尊严地告别世界,很多家属大部分会选择遗体修复服务。
摆脱了最初的恐惧与不适,小刘逐渐成长。3年来,他参与修复了近30具遗体,从中找到了这份职业的意义“让这些逝者体面地离开,让家属得到心里的慰藉。”
传统遗体修复工作,主要由遗体整容师手工完成,他们会借助橡皮泥、石膏、油泥等材料对遗体遗容来修补和重塑,这一过程往往耗时较久,而且因为遗体整容师的不同,呈现效果也不一样。“我们不是专业雕塑人员,以往修复遗体时只能对着照片塑形,求个大体上相似。”小刘说。
2018年,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探索将现代科技引入殡葬行业,推出3D打印遗体修复服务项目。小刘及另外几位同事一起,成为了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一员。
虽然被选入新工作室,但小刘和同事们并不了解这项技术。“选我们还在于我们年轻,更容易接受和学习这些新东西,但我们最初对3D打印也是一无所知。”
实际上,3D打印遗体修复这项技术在我国使用时间并不长,2016年,上海市才成立全国第一家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遗体修复的工作室。
带着疑问,小刘和同事们被送到了上海参观学习,在这里,他们实际感受到了3D打印这项现代科技对传统殡葬行业带来的改变。“根据照片,在电脑上建立3D图形,然后用3D打印机就能打印出一张非常逼真的面部模型。”
小刘和记者说,比起传统遗体修复工作,3D打印技术有着精确、高效的特点,能提高遗体整容效果,全方面提升遗体整容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同时还能改善遗体整容师的工作环境和卫生条件。
小刘说,之前他在给逝者修复遗体时往往需要在封闭空间里进行,上班时间也很长。而引进3D打印技术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办公的地方里使用电脑操作,只需要在最后阶段将打印好的成品为逝者进行贴合。
“这项技术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环节,建模、打印、拓模和化妆。”而小刘主要负责建模部分,有时候也会负责拓模。
建模是对逝者生前照片扫描,从而建立3D模型。“如果建模不精准,做出来的成品就不可能符合逝者生前形象。”小刘说。
“首先使用扫描仪将照片导入到专业电脑软件中去”据小刘介绍,目前他们主要使用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发的“遗体面部数字建模系统。这一系统能根据照片自动生成人体面部三维立体图。
因为有些细节平面照片无法体现,所以系统自动生成的3D模型并不一定精准符合逝者形象,“比如颧骨凸起程度,照片就没办法体现。”这时就需要小刘进行精细调整。
记者采访时,小刘正在电脑上对一位中年男子的3D头部模型做调整,这个模型并不是来源于某一位逝者,而是小刘的一位前辈。“因为我们一开始没有面向市场推出服务,所以没有很好的方法获取逝者信息,前辈就说用他的照片先练习。”
在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的展览柜中,排列着十多个3D打印脸部模具。这些都来源于殡葬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家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小刘说。
在小刘介绍时,他背后的3D打印机正在进行打印。只见在打印机的玻璃机箱中,喷头左右移动,挤出熔化的耗材,耗材迅速降温固化,并与周围的材料粘结,一个手部模型逐渐成型。
“这是用ABS塑料进行打印,就是将塑料融化后再进行重塑。”据小刘介绍,用这种材质打印出来的面部模具还有必要进行拓模和化妆两个环节。拓模就是在3D打印出的模型基础上用石膏制作阴模,再向阴模中灌注硅胶得到硅胶面具。而化妆则是对硅胶面具进行化妆、植入毛发等操作。
小刘说,他们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3D打印遗体修复这项技术,准备推向市场。但未来还是会不断进行钻研“其实学会使用并不难,难在要做得像,每个小细节都会影响最终成品效果。所以,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