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比较研究与政策建议

  原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年第8期“政策与管理研究”,本文为精简改编版。

  强化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文章综合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价格指数等指标,深入分析 2005—2020年主要国家制造业竞争优势演变态势及其大多数来自。研究之后发现,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始至终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强化;德国、日本、美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但部分产业竞争优势出现下降趋势;中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产品价格上的优势,德国、日本、美国主要来自于产品技术优势。文章提出 4点政策建议,包括:推动以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快速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着力提升制造业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水平。

  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剧烈调整的历史时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经贸博弈加剧、新冠肺炎全球持续流行、地区冲突加剧等因素不断冲击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给制造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制造业加速绿色低碳化转型,为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也对制造业发展提出更加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站在历史发展新起点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中国正处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精准把握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国际竞争优劣势及发展形态趋势,对合理制定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备极其重大的意义。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的某一产业能够比其他几个国家的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综合素养。产业竞争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早在1990年,Porter就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构建了“钻石模型”为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研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此后,产业竞争优势成为学术界和政策界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学者们围绕产业竞争优势的测度和国际比较开展了广泛研究,大多分布在在3个方面: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通过单一指标分析、多指标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等对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开展了广泛研究。但是,尚没有系统提出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比较分析框架,且缺乏对产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深入探讨,难以明确未来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方向,无法有效支撑有关政策制定。

  产业竞争优势是将潜在优势(或不利条件)转化为市场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其直接体现是市场化能力。本文在借鉴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产业和重点产品2个层面综合考察产业市场化能力。其中,产业层面综合考察市场占有率和进出口情况,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指数(TCI)等进行表征;产品层面通过进出口产品价格水平探讨其竞争优势来源,通过重点产品价格指数(PI)进行表征。由此,构建了产业竞争优势国际比较分析框架(图1)。

  2005—2020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美国、日本、德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020年,中国纺织业、家具制造业、服饰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MS指数分别达到48.50%,35.31%,33.43%,其中,纺织业和家具制造业分别比2005年增长28.55和19.05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MS指数分别达到27.33%,26.24%、25.99%,相比2005年增长均超过10个百分点。美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MS指数分别为31.53%、11.67%、11.00%、10.53%,除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外均呈现较快下降态势。日本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MS指数分别为9.92%、8.23%、7.72%,呈现出较快的下降态势。德国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MS指数分别为17.10%、14.28%、13.63%,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态势。

  2005—2020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比较优势,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出现下降趋势;美国、日本、德国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强比较优势,但部分产业出现下降趋势。

  2020年,中国纺织业、家具制造业、服饰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分别为3.19,2.32, 2.20,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分别为1.79,1.72,1.71,虽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CA指数相比2005年出现下降趋势。美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分别为3.75、1.39、1.31,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除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外的产业RCA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与之相比,日本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分别为2.63、2.18、2.05,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均呈增长趋势。德国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RCA指数分别为2.10、1.75、1.67,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RCA指数呈增长趋势。

  2005—2020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出口竞争优势,德国和日本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出口竞争优势,美国绝大多数产业出口竞争优势相对较弱,且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大部分产业出口竞争优势出现下降趋势。

  2020年,中国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金属制作的产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TCI指数分别为0.93,0.88,0.76,0.71,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美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的TCI指数达到0.88,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优势;但其他产业出口竞争优势均较弱,且呈现下降态势。日本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汽车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TCI指数分别为0.74、0.74、0.58,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但汽车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TCI指数相比2005年呈现下降趋势。德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TCI指数分别为0.33、0.33、0.28,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优势,但相比2005年均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产品价格上的优势,日本、德国主要来自于产品技术优势

  中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主要出口产品均依靠产品价格上的优势,2011—2020年PI指数均小于1,且呈现出下降趋势,产品技术上的含金量会降低。日本多数细分产品技术优势显著,仅三个细分产品2020年PI指数略小于1。德国除“蓄电池,包括蓄电池的隔板”(HS8507)外其他基本的产品的PI指数均大于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品技术优势明显。

  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产品价格上的优势,日本、德国该产业所有种类产品均具有较强技术优势

  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出口产品均依靠产品价格上的优势,2011—2020年PI指数均小于1。德国和日本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出口产品均具有较强技术优势,PI指数均大于1。其中,日本“金属铸造用模盒,模制图案,金属模具(不包括铸锭模具),硬质合金,玻璃,矿物材料,橡胶或塑料”(HS8480)、“具有独立功能的机械和机械设备”(HS8479)技术优势显著,2020年PI指数分别达到3.50、2.77;德国“用于医学、外科、牙科或兽医科学的仪器和器具,包括闪烁仪、其他电子医疗仪器和视力测试仪器”(HS9018)、“印刷机械,包括喷墨印刷机,但标号8471除外;辅助印刷用的机器”(HS8443)技术优势显著,2020年PI指数分别达到3.52、1.82。

  1.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基础核心领域的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依托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布局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小企业,形成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2.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核心基础零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瓶颈、短板。重点培育一批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突出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1.聚焦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领域,发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和系统集成,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2.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加强内外资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供应体系。

  3.以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软件系统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牵头组建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加强我国制造业创新链能力建设。

  1.面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推进智能装备、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新型传感器等关键研发技术,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供给能力。聚焦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数字工厂建设,加快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管理系统等智能核心装备在产品研制、设计、生产中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2.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布局一批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示范工程,实施“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促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3.推进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未来的发展,加强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力建设,引领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方向。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市场环境,吸引境外科技领军企业在我国设立全球研发机构。聚焦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领域,强化与领先国家在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合作。

  2.以电气机械和器材、通用设备、电子设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采用境外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统筹利用产业基金、政策性贷款等资金渠道,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布局海外研发中心,与境外企业、知名高校院所开展高层次研发合作。

  郭京京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岗位(骨干),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创新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