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石膏”是让很多人头疼的事情,石膏漫长的固化过程、重复的拆卸过程以及笨重的治疗体验都会给病人带来非常大的痛苦与不适。近日,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研究了一项能够适用于取代传统石膏固定的新材料。这种新材料还可以“自修复”,科幻电影中可以自我治愈的机器人或将成为现实。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王雪向记者介绍,如果这种快速定型、轻便透气的新型高分子石膏能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将给骨折病人带来极大的便利,笨重的石膏将成为历史。使用材料和诊疗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患者就可以回家。将材料和传统的骨折固定带结合,便可以在整个骨折恢复过程中重复使用。在矫正的中期恢复期间,可以做一些医嘱允许的日常活动,如洗澡、就寝,为病人了提供更大的便利和自主性。
这种高分子材料之所以能用来打“石膏”,是因为这样一种材料和一般的化工材料相比,十分独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化工材料,要么在常温下很坚硬,但加热后就直接损坏;要么加热后可以融化,但常温下是柔软的。研究团队的赖建诚博士表示,不同于这两种类型的材料,他们研究的这种高分子新型材料和“糖”有点类似:“它在室温下可以像玻璃一样的硬,在 50-60℃会很软,会像口香糖或者橡皮泥一样的柔软,可以很好地进行变形。但是在温度更高一点的环境,130℃左右,它又会变成蜂蜜一样的液体,所以有很好的应用性。”
不仅如此,这样一种材料还能在3D打印领域大范围的应用,3D打印就像是“捏糖人”一样。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承辉副教授设想,将3D打印应用到新型高分子石膏领域,“打石膏”也能定制。李教授说道:“我可以扫描你的手或是胳膊的形状,然后打印出来一个跟你的身体吻合度极高的产品。戴上去之后,会觉得身体和石膏贴合得非常好,不会感觉很臃肿。”
这种材料还有一个神奇之处,那就是“可修复”。自然界中,树木受到损伤后流汁愈合,动物受伤后也能慢慢愈合。这种“冷冰冰”化工材料,同样实现了“自修复”。李承辉副教授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衣服破了之后它也能够重新长好,墙体涂层坏了之后也能重新长好。手机产生划痕之后,用自修复材料做出来,过段时间就能长好了。”
3D打印在建筑领域同时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3D打印是通过层层堆积进行的,但层与层之间的强度和单层自身的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即打印出来的物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存在强度差。因此,已经成型的3D打印品也非常容易在受到冲击后损伤。自修复3D打印材料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一个难题。通过材料的修复性质,能轻松实现打印物件层与层之间的融合,使得整个物件在各个方向力学性质均衡,因此,使用自修复3D打印材料打印出的物体,将会有更好的环境耐受性。
除此之外,研究团队也表示,在变形机器人、高稳定性传感器方面,这样一种材料也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据了解,此项研究成果已经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