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与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解决方案与案例

蒲县蹚出水土治理新路径

  隆冬时节,朔风凛冽。520国道沿线的山峦间,深绿色的油松、侧柏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林木连绵不绝,层层叠叠的梯田上覆盖着尚未消融的积雪,孕育着又一年五谷丰登的希冀。

  作为曾经的水土严重流失地区,蒲县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径,让昔日的荒山秃岭成为如今的秀美山川。

  近日,水利部公布2023年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蒲县成功入选,是全市唯一入选的县(市、区)。

  梁峁残塬、沟壑纵横。每当大雨来袭,黄土混合着雨水向沟里冲,塬面慢慢的变少……这是黄土残塬沟壑区曾经常见的一幕。

  吕梁山南端西麓的蒲县也是如此,地形地貌的不利条件让蒲县水土流失一度很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23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1.4%,加之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导致境内整体生态环境脆弱。

  蒲县历届县委、县政府格外的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从始至终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多年来,蒲县“换书记不换主意,换县长不换主张,届届连念山水经,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级班子一起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水保综合治理进程。

  蒲县以“小治理,大保护”为治理思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县水利局局长席永红说:“全县的水利水保工程从始至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和生物措施优化配置,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在工程布局上,蒲县以重点项目为龙头,水利与水保措施综合配套,治水与治土有机结合,成片连线,上规模、上档次、出精品、促调产、 增效益;在工程建设中,蒲县实施精品工程战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抓质量,建精品,同时巩固扩展老工程,接续建设新工程,使水保治理、大户治理、自然修复互为补充,水利水保工程交叉配合, 进一步把小循环延伸为大循环,小的精品片扩展为大的精品带。

  从小流域综合治理到坡耕地综合整治,从淤地坝工程到固沟保塬,再从生态修复到退耕还林……一项项生态建设工程立项实施,快速推进,蒲县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走进薛关镇泉子角村的天神岭,一座近30米高的大型淤地坝出现在眼前,雄浑的坝体坐落于山谷之间,平整的两面斜坡与周边山体的纵横沟壑形成鲜明对比。这座淤地坝于2022年11月份开工,坝控面积6.28平方千米,总库容达到54万余立方米。

  “除此以外,当年建设的淤地坝还包括位于蒲城镇靳店村的1座中型坝,位于蒲城镇耳里村和西平垣村的两座小型坝,2022年的淤地坝工程总投资达到864万元。”蒲县水保站站长崔丽娟介绍,仅这四座淤地坝就能在10年的淤积年限里拦蓄泥沙52.61万立方米,还能实现拦泥减蚀和补充地下水,提高小流域坝系的整体防洪能力,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崔丽娟说:“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一种有效形式,能预防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在2021年完成两座大型淤地坝,2022年完成4座大中小型淤地坝的基础上,2023年,蒲县启动了建设内容为大型坝两座、中型坝两座、小型坝两座的淤地坝工程,总投资达到1555万元,不仅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还会增加大量坝地和水浇地,让区域内的农业从广种薄收改为少种多收,带来非常大的社会效益。

  如今,蒲县通过淤地坝建设,形成了沟沟有坝、坝坝相连,极大提高了流域的保土蓄水能力。

  山峦间的一面面陡坡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垒石树坑,一棵棵高约1米的油松傲立风中……寒冬时节,走进山中乡宋家庄村,曾经残破的塬面上全部披上绿装,新栽下的树木茁壮成长。

  “包括三北防护林人工植苗造林、退化林修复、新一轮退耕还林人工植苗造林、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天然林保护二期封山育林等,全县2022年的生态造林项目达到2.2万亩,将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2023年,蒲县又实施了投资493余万元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包括5000亩退化林修复和5000亩人工种草。”蒲县林业局局长芦旌说,“前些年造林时,已经把连片、平缓的地方全部栽满树,如今的造林地点是分散、偏远的小块地,立地条件和施工环境都很难。但难也得干,还要干好,越是残塬沟壑就越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就越需要去造林、去修复、去治理。”

  近年来,蒲县大力实施造林增绿工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先水后树、依水造林”的原则,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通道绿化、县城增绿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深入实施环城生态圈和绿色通道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绿化体系,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9%。

  芦旌说:“特别是通过采取专业队施工、垒石坑客土回填等措施,实现了土石过渡带、裸岩砂石地的植树造林新突破,保证了林木成活率,使以往的荒山秃岭、不毛之地重新披上绿装。仅垒石坑植树就达到89万株,存活率98%以上,基本实现了可绿化的国土面积全覆盖,创造了‘垒石坑填土植树最多县’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蒲县也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在封山禁牧工作中,蒲县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采取了一系列过硬措施——实行各乡镇“一把手”负责,确保封山禁牧责任落到实处;成立禁牧宣传队,深入各村各户进行宣传;组成服务队帮助农民发展圈养小尾寒羊;组建基层护林队伍加大依法治林力度。通过封山禁牧、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措施,蒲县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冬日的昕水河人工湿地,水流潺潺,野鸟栖息,一派大美生态的如画风光。昕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也是蒲县的母亲河。近年来,蒲县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总投资1500多万元,采用“垂直潜流+水平潜流”相结合的复合工艺,实施了昕水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

  除了采用相关工艺提升河水水质,蒲县将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景观打造融为一体,提升综合治理效益,在人工湿地配套了绿化工程,种植芦苇、蒲苇、黄花鸢尾等植物,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项目负责人范定国说:“昕水河人工湿地达到了设计功效,过滤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有效改善了辖区内昕水河水质,蒲县出境断面水质指标年年在下降。”

  多年来,蒲县积极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对流域内山、水、田、路、农、林、草、畜实施统一规划,近、中、远期利益兼顾,对农林牧用地实行优化配置,对种植业实施最佳结构调整,坚持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有机结合,小流域治理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拦、截、蓄、灌、引各项措施合理地布局,对流域进行开发性治理,以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养殖来实现农民增收,最终实现流域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探索完善县、乡、村的河长、林长、环长、路长“三级四长”模式,进一步构建大水保大生态的工作格局。河长看护河道、河流,环长监督生活环境,路长管理道路上的粉尘,每一条河、每一片林、每一条路,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都有人抓、有人管。

  崔丽娟介绍:“我们还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切实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全面落实生产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残破的塬面、破碎的梁峁、纵横的沟壑……在蒲县古县乡白村的村西南,曾经水力侵蚀、沟边坍塌的痕迹清晰可见。

  如今,这里有容量1000立方米的圆形涝池、53米的引水渠、上百米的排水钢管、2.4万米平整的沟边埂以及消力池、沉砂池……通过建设塬面保护工程,这处塬面的固塬保沟的效果十分明显。

  “固塬保沟工程能够改善坡面排水能力,改变微地形减轻面蚀,制止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提高地面植被覆盖,有效保护黄土塬地质地貌形态。”崔丽娟介绍,蒲县按照“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原则,因地制宜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黄土塬面综合治理向规模化、合理化推进。

  自2017年以来,蒲县持续实施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工程,累计投资3622万元,涉及山中塬、古县塬、西平塬等10个塬面,一座座涝池、沉砂池、闸阀井和一条条排水渠、排水管、引水渠建成投用,为水土保持发挥了巨大作用。

  与此同时,蒲县连续多年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2021年完成206.86平方公顷“坡改梯”、2022年完成160平方公顷的“坡改梯”的基础上,于2023年又启动了130平方公顷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在薛关镇的红山村、佛连村、刁平村,在太林乡的河底村、武家崖村,在蒲城镇的太夫村……曾经的荒山荒坡成为层层叠叠的梯田,整齐排列的经济林、一茬一茬的小杂粮,为当地村民拓宽了增收的渠道。

  水土流失治理也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坐落于南川河上游河谷地带的蒲城镇刁口村,现有野生连翘2万余亩,是蒲县野生连翘的优生区,现有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县第一。刁口村年产青翘约30万公斤,黄翘约10万公斤,村民每年采摘连翘的总收入可达百万元以上,每户农民能增加收入3000元至5000元不等。

  荒地变沃野,沟壑成粮川。蒲县在薛关镇、蒲城镇、古县乡、山中乡的连片垣面提标玉露香梨3000亩、苹果1万亩,配套冷链物流、仓储交易、果品加工,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养殖场,建设5万吨饲料加工厂,打通了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2020年和2021年,蒲县分别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亩、5.55万亩,2022年又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5万亩,连续三年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及完成率均在100%以上。截至2022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02.37平方公里。

  在水土保持率方面,蒲县连续三年的水土保持率为62.4%、63.3%、64.1%,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年均增幅超过0.5%。同时,陡坡开荒得到全面禁止,禁耕坡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治理度90%。

  一道道支离破碎的残塬、一条条水土流失的沟壑披上了绿装,“石山土盖头”变成“百里披锦绣”。

  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再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到全县域“中国天然氧吧”……一个个荣誉称号朝着蒲县纷沓而来。

  蒲县水利局局长席永红说:“我们将以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为契机,持续巩固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推进‘两山两化’,把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体系调整、国土绿化、环境治理、生态经济等结合起来,努力把蒲县建设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