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13日,2021年度德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公布,全市97家企业入选。其中,我区德州鲲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上榜。目前,全区已累计获批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21家、64家。
所谓“专精特新”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在产品、服务等某一领域有自己的“一片天”。
近年来,从部委重金支持奖补,到高层会议密集部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在迈向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阶段的经开区,瞄准“专精特新”方向,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打造优势、以质取胜、勇于创新,持续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之路,以发展“专精特新”实现补链强链。
1月11日,海天机电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工人在大型激光切割机前操作,一台台大型设备即将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从小公司成长为“小巨人”,成立于1997年的德州海天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深耕细作24年,是行业内唯一一家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的企业,参与制定了10余项国家装配式建筑标准,拥有专利139项。
“目前,我们是行业内产品线最齐备的企业,盖一栋楼所需要的构件,公司生产的装备都能轻松实现。”海天机电总经理崔华波回忆,创业初期,公司主打挤出式楼板机,但产品单价低、市场小,主要是依靠国外出口,发展的潜在能力小,面临生存压力。
公司董事长于海滨意识到,想要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取胜,必须顺应市场需求,不断的提高产品技术上的含金量,用新型产品占据高端市场。
2008年,海天机电逐步由单机设备生产向成套装备制造转型。“只有掌握‘独门绝技’,才能占据独特市场地位。”崔华波说,公司于2009年在意大利建立了由4名具有多年行业经验的外籍专家领衔的欧洲研究院,组建了百余人的开发团队,研发人员占整个企业的1/3,仅研发投入每年都不少于当年营收的10%;并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冶建筑硏究总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山东大学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展开横向技术联合,全力朝着“智能化、全球化、卓越化”发展。
2013年,海天机电经过长达1年、几十次的实验和改进,成功研发了多功能预应力成型机,为亚洲首创,填补了国内该行业的空白。目前,该设备得到中建材、万科集团等国内大客户的青睐,市场潜力巨大。2019年,针对传统PC生产线产能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投资大等弊端,又在国内首创了集约式高产能PC智能生产线。“该生产线大多数都用在生产叠合板、内墙板、外墙板等,尤以生产叠合板效率最高。较传统PC生长线%。”崔华波说。因为性能卓越,不久前,该款核心产品获评第五批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并入选住建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
立足于“专精特新”,海天机电以高的附加价值产品抢占高端市场。“目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稳居行业前三,并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收增长率连续3年位居行业第一。”崔华波自信地向记者介绍公司今天的行业地位。
在经开区,有很多企业,和海天机电一样,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一个领域,潜心修炼“核心秘籍”,在不同细分市场上“独领风骚”。
此次上榜德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的德州瑞百利玻璃砖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成立于2015年的瑞百利,是晶华集团下属子公司之一,专注于空心玻璃砖的研发和推广。“做专才能做强,这个顺序不能变。企业每年研发经费的投入平均占到年度总营收的6%以上,新产品的产值占到总营收的10%左右。仅2021年研发投入就达1000万元。”公司党总支书记胡兴东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该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空心玻璃砖产销基地,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空心玻璃砖产品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者。可年产50余种规格、10余种颜色、近百种花纹的空心玻璃砖产品3600万块,拥有1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自主研发的“料道着色技术”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填补了亚洲空白。
凭借优异的性能和质量,在国内,瑞百利产品被应用于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等多个重点工程;在境外,产品被应用于泰国曼谷城中花园、巴西世界杯场馆等工程。“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玻璃砖市场占有率中约占30%,生产规模和产能位列全国同行业首位。”胡兴东说。
“虽然‘专精特新’企业在规模上无法与央企、国企比肩,但其小而精、小而专、小而活,在众多细分行业正逐渐成长为隐形冠军。”区经济发展部企业管理服务科主管李军治说,从我区总体看,“专精特新”企业大多分布在在高端装备、新材料、医养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
从不知名的小企业到行业的佼佼者,背后是经开区深化创新驱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注重创新几乎是所有“专精特新”企业公开的密码,也是帮企业走向世界级舞台的重要手段。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厂长王统松深谙其中的道理:“好技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出来的,都是日积月累的沉淀。”
英凯模总部在河北省安平县,1984年建厂,2007年落户经开区,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金属丝网及金属过滤器产品。“上世纪末,公司已具备了一定规模,想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但产品技术上的含金量低、不符合环保要求、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难以迈向高端市场。”王统松坦言,这让他深刻意识到: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我们把技术升级改革当作公司的二次创业。”王统松说,工程机械行业所用的环氧树脂支撑网,其研发技术一直被美国垄断。2012年,英凯模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组建了由24名行业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并建成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环氧网生产线年,成功研发出核心产品环氧网,弥补了国内高端环氧网的空白。
此后,英凯模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每年拿出出售的收益的5%以上用于研发。“每年研发新产品30多项,先后填补了高端反向密纹网和安全气囊用金属过滤网产品的国内空白。目前,公司已有50项国家专利,其中6项发明专利。”王统松说。
经过30多年的深耕,如今,英凯模已从一个规模小、底子差、技术粗糙的小厂,成长为国内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隐形冠军。其产品90%以上出口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我国同种类型的产品出口额的10%左右,出口量位列国内同种类型的产品第二。
挺起创新的“脊梁”,一批批“专精特新”企业如同搅动市场风云的“鲇鱼”,成为经开区高水平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短短3年间,企业产能扩大了5倍,销售额增长了180倍。为什么能做到?就是靠创新、靠技术进步。”德州鲲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乃铭在回顾公司成长历程时说。
2018年,鲲程电子入驻中元科学技术创新创业园,是一家专业从事物联网控系统研发的高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涵盖微电子、通信、仪器仪表、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核心产品有数码电子雷管专用控制芯片、数码电子雷管专用起爆系统、民爆物品安全监管平台等。
“工信部和公安部两部委联合发文,到2022年,基本实现电子雷管全面使用。目前,国内市场电子雷管1年的需求量达到8亿发,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机遇。”郭乃铭坦言,成立之初,企业定位不高,但随市场形势的变化,需要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身,实现全方位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起初公司仅有1名研发人员,目前技术研发部有30余人,占到总公司的1/10,每年还将营收的5%至6%用于研发创新。”郭乃铭说,鲲程电子通过持续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电子雷管延时控制电路,曾创下了两个国内第一。
得益于创新驱动,公司不断抢占市场占有率。一组数据见证着它的发展:2018年公司电子雷管芯片模组产量达200万发,2019年为1000万发,2020年为3000万发,2021年受集成电路行业晶圆产能影响,公司产品产量及销售额较2020年相比稳中向好,其中销售额达1.5亿元。
“如今,鲲程电子占据了国内民爆生产企业的半壁江山,在行业内拥有绝对话语权。”郭乃铭说,作为中元科学技术创新创业园成功孵化出的企业,今年鲲程电子将在经开区建设精密电子车间,以及研发中心与工程中心,力争年销售额达2亿元,打造真正存在竞争力的集成电路科技型企业,做强民爆电子雷管领域“中国芯”。
“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撬动大发展。”李军治认为,“专精特新”企业一方面打破了国外对产业链关键节点的技术垄断;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小节点行业的技术突破,影响和强化了整条产业链,慢慢的变成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外中小企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做专才能做精、做精才能做强、做强才能做久。”李军治说,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策环境也很重要,好政策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也为“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赋能。
其中,我市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最高3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我区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发挥技改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对“专精特新”企业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引导金融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以供应链金融模式对区内部分优质“专精特新”公司进行财务投资,助力企业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加速发展壮大,进而推动企业上市发展。
以海天机电为例,企业属于装配式建筑行业,付款方式为“3331”,回款周期长,面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困难。“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的现金流缺口变大,想扩大再生产更是难上加难。”崔华波坦言,企业的土地、厂房已抵押出去,与银行谈融资没有优势。
了解到企业的真实的情况后,经开区金融监督管理部门靠上服务,指导区属国有企业德州市开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与海天机电签订5000万元额度合同。“上月8日,首笔资金600余万元已投入企业。5000万元的额度对公司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特别的重要,提振了我们发展的底气。”崔华波说,不久前企业又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重点“小巨人”支持资金175万元,对于3年内在北交所上市充满信心。
此外,为做好“专精特新”企业项目的申报工作,经开区经济发展部积极对接上级部门,研读申报条件,针对申报企业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走访和一对一现场指导,帮企业解读政策、熟悉申报流程,主动对接企业准备高质量申报材料,保证申报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高申报成功率。根据公司需求,组织服务资源为“专精特新”公司可以提供一对一“订单式”服务。
同时,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借助外脑,为辖区优秀企业组织规上企业大讲堂和精英企业家赋能培训;在我区20家“双50强”企业中筛选10家有较大成长潜力的企业组织一对一诊断服务,制定“一企一策”培植方案,对于一对一诊断服务费用,给予工业公司50强每家补助4万元,给予创新型高成长企业50强每家补助3万元;通过一对一诊断,引导帮扶企业逐渐完备管理、增加投入、持续创新,推动企业增产增效。
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目前共有4家,数量居全市第一;新增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共有21家,数量居全市第一;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1家,省级单项冠军4家,目前共有国家级单项冠军2家,省级单项冠军6家;新增“瞪羚”企业2家,目前共有8家,数量居全市第一。
“我们将逐步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机制,着力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全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实现‘专精特新’公司数和质量的双提升,加快新型工业化强区建设,推动我区工业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李军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