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产能阶段性过剩等问题,不少动力电池企业迎来挑战。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动力电池产量达419.7GWh,装车量为219.2GWh。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200GWh的电池进入库存,动力电池的产量远高于需求。
在此背景下,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创新和效率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近日,笔者有幸参观了蜂巢能源位于盐城的先进生产基地,亲眼目睹了他们的“飞叠产线”是如何将效率与创新融合到每一环节的生产中。
蜂巢能源的盐城基地占地面积近873亩,其中,一期共有8条产线条飞叠产线条飞叠产线条相应的模组PACK产线,所有产线都已正式投产。在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蜂巢能源如何通过飞叠技术突破困境,值得行业借鉴。
据了解,蜂巢的飞叠技术并非传统的将隔膜、正负极片堆叠在一起的Z字型叠片工艺。基地技术人员介绍,飞叠首先通过两层隔膜包覆负极片经过加热辊进行热复合及隔膜封边,再裁切成片,最后和正极片依次堆叠。这样做才能够解决传统叠片过程中也许会出现的隔膜褶皱,极片掉粉、错位等问题,对制造良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高速叠片机的一秒叠八片,并不是单个工位一秒叠八次,而是八个工位一起进行叠片,在一秒内完成,综合效率做到了0.125S/pcs。这种做法对设备有极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保证八个工位时刻同步叠片,还要应对某个工位有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
同时,飞叠产线上布满了CCD监测设备,以确保每一片极片表面十分光滑无折痕,极片堆叠整齐无错位,这也是蜂巢为了飞叠的良率爬坡做出努力的体现之一。
高效制造从来都需要海量订单哺喂,和飞叠产线相匹配,蜂巢也在推行大单品策略,想从商业端梳理制造资源,在角逐激烈的动力电池赛道上,站稳脚跟。
蜂巢盐城基地一期目前生产的基本的产品是L400短刀电芯,这是蜂巢能源面向PHEV市场推出的一款明星产品,容量为62Ah。该产品自5月生产以来,两个月的产量便达到50万支。此次蜂巢方面也介绍道,截至目前,盐城基地L400 62Ah的短刀电芯已量产超过110万支,折合电池包11000+套,一期首条短刀飞叠产线短刀电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蜂巢的大单品策略。杨红新对蜂巢大单品策略的解释是,只要一个型号,最少有两个客户,最少有三条线,那就是大单品。
,理想的L系列车型,都能够理解为车企的大单品策略,也就是将经营重心集中在一款产品上,提高其综合品质,通过规模制造来减少相关成本。对于蜂巢来说逻辑是一样的。杨红新表示:“一个产品在 1 条生产线上生产,和一个产品在 10 条生产线上生产的制造成本、采购成本是很不一样的。例如,现在飞叠第一款产品短刀 L400 ,大概有十几条生产线在生产这一个型号。杨红新认为,目前成本高是在爬坡阶段,未来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会很快地降下去。”
飞叠技术和大单品策略的组合,是蜂巢能源的双剑合璧。飞叠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大单品策略则确保了规模效应的实现。在面临产能过剩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双重挑战中,蜂巢能源以其飞叠技术和大单品策略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其盐城基地不仅是动力电池技术革命的摇篮,更是创新和效率的典范,孕育着动力电池产业未来的方向。中国的新能源行业,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力量,才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