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華州竹編:指尖縱橫的鄉愁技藝


  數十根長竹依土牆整齊堆积,編制好的竹制品散放在水泥地上。一位頭發斑白的白叟坐在小板凳上,雙手靈巧地挑弄著,不時循著事前留好的孔洞,目不轉睛地將一根根竹絲穿引而過……10月9日上午,渭南市華州區高塘鎮南堡村一個農家小院裡的場景引人駐足。

  正在編制竹制品的,是70歲的省級非遺項目華州竹編技藝傳承人邢都看。歲月在指尖流轉,一件件竹制品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人們與竹子的故事。“我從14歲開始,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學竹編,已經做了50多年了。”邢都看告訴記者,村裡老一輩人都會做竹編,竹制品也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華州區南依秦嶺,地勢南高北低,是“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區縣,非常適合竹子生長,有“綠竹千頃”之說。據縣志記載:“明時唐村地瘠民貧,有民常習為竹器之藝。”千百年來,靜靜生長的竹林造就了這片土地的幽雅風貌,養育著一代代質朴勤懇的華州人,而竹編作為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在華州區廣為流傳。

  從明代至新中國建立之初,華州竹編多散於鄉村,為家庭副業,首要生產床、椅、桌、書架等二三十種日用品。1958年,華縣竹藝社建立,有職工100多人。1960年,竹藝社高級技師靳天寶等人曾為公民大會堂陝西廳制造竹沙發54套,充沛展现了華州竹編的高明水平。1975年,華縣竹藝社更名為華縣竹藝廠,產品涵蓋竹沙發、竹茶幾、竹器配套產品及日子用具等,多達百余種,銷往全國各地。1977年,華縣竹藝廠生產的竹門帘更是遠銷日本等周邊國家。

  千年時光裡,一代代傳承竹編技藝的華州人,淡泊悠然、寵辱不驚。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做竹編是邢都看和老伴兒的日子日常。“竹編是個細活兒,很費时间。”邢都看拿起一個編好的馬提籠向記者介紹,“編這樣一個馬提籠,要砍十幾斤竹子。天剛亮時取竹是最好的,要帶著水汽,等日頭上來后竹子太硬,就沒有那個柔韌勁兒了。竹節長、挺立的竹子是最好的资料。背回來的竹子要去節、下料、截材、破篾……资料備好后,要先編根柢,再收邊子等,整個下來需求三四天。”憑著熱愛與執著,邢都看的竹編技藝越來越精深,不僅編制速度快、办法多樣,編出的竹制品種類也越來越多,小到饃篩、筷子籠,大到竹筐、竹籃,幾乎涵蓋一切日常日子用品。现在,他的雙手已在漫長歲月中被篾條磨去手紋,變得非常粗糙。而這份傳承與熱愛也給了他美好的回饋——现在,老兩口靠竹編一年可收入三四萬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2015年7月,華州竹編技藝因其承載的歷史價值、工藝實用價值和代代傳承的傳統文明表現办法,加之其地域特征和深遠的影響力,被列入陝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竹編雖小,但它與華州公民的生產日子緊密相連。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裡,傳統竹編產品因形態單一,經濟效益低,加之遭到塑料制品、金屬制品的沖擊,竹編工藝漸漸式微。同時,由於竹編工藝工序復雜、耗時長,願意學習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華州竹編技藝,2018年8月,華州區在原華縣竹藝廠的基礎上,从头組建了華州竹藝社,並和四川中國竹藝城成為長期合作伙伴,聘請獲得“國際竹編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陳雲華為長期技術顧問。同時,華州竹藝社成為“一帶一路”東南亞竹藝文明發展聯盟會員單位,也是陝西省仅有一家受邀參加2018年第十屆中國竹文明節的企業。现在,華州竹藝社有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際竹藤中心認可的2名中級工藝美術師和8名初級工藝美術師。

  10月9日下午,當記者走進位於華州城區的竹藝社時,感覺城市的喧囂頓時被隔絕開來。在這鬧中取靜的清幽之地,幾位年輕女人正專注地進行竹藝品編制,展台上琳琅滿意图精巧竹藝品非常招眼。

  “我們是一家集展现、傳承、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綜合型竹藝社。”華州竹藝社總經理宋益民介紹,“現在,我們正充沛发掘中國優秀傳統文明特別是華州歷史文明人文底蘊,以傳承‘渭華起義’精力為主題的竹編產品作為主打著作,力爭通過多樣的竹編著作及竹編工藝與瓷器等相結合的瓷胎工藝著作,全方位展现華州竹編技藝與時俱進的風採和所承載的文明魅力。”

  宋益民拿起一束仿真玫瑰花說:“這是我們现在正在重點發展的仿真竹編產品。一切的竹藝品均运用天然染料,經過揉色進行染制繪圖,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記者拿近細看,以細竹片編制的玫瑰花瓣層次清楚、颜色传神、绘声绘色。宋益民又走到一幅平面編制的山水圖前說:“這一幅畫要用到千斤竹子。竹編最關鍵的步驟是破篾。竹子的濕度得合適,干了易開裂,濕了厚度不符合规范要求,100斤竹子僅能出6兩到8兩竹絲。有句話叫‘經篾薄如綢,緯絲繃如發’,指的便是上好的竹絲。這樣的一幅著作由中級工藝美術師編制,需求2個月才干完结。”記者湊近端詳,隻見竹絲纖細、紋路精细,用指尖輕輕觸碰滑動,不由感遭到竹篾飄散的幽香和匠人們的執著精力。

  用竹絲編制的工藝品因保存時間長、不易破損、觀賞價值高级特性,備受市場追捧。當下,作為華州區特征非遺產業,華州竹編在編制傳統農業生產日子东西的基礎上實現了升級改造,創新推出竹編燈具、竹編包具、新式竹家具等200余種產品,產銷兩旺、供不應求。

  華州竹編要持續創新發展,技術人才是關鍵。隻有留住人,才干留住技藝,留住傳統文明的根脈。

  一名合格的竹編師從選竹子開始,就要嚴格把控每道工序。小到刮竹皮,大到對竹子進行編、絞、穿、插、鎖、扣……一切的活兒都在手上,都需求時間的積累與沉澱。當傳統技藝逐渐回到大眾視野時,越來越多年輕人主動参加竹編隊伍,肩負起傳承非遺的重担。與此同時,華州竹編也以本身的力气,助力脫貧攻堅。

  據了解,華州竹藝社现在有固定竹編師21名、工人200余名,可編制傳統竹產品20余種、創新產品84種。創新產品中,平面竹編、瓷胎竹編、立體平面結合竹編等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市場远景杰出。

  2019年7月,華州竹藝社在金堆鎮舉辦了兩期易地搬遷就業扶貧暨非遺竹編訂單式培訓班,參與培訓人員210人,其间貧困群眾130余人。參加培訓班的金堆鎮寺坪村貧困群眾楊麗手捧自己編制好的竹藝品滿心歡喜地說:“當時聽說鎮上有免費的竹藝培訓,我就趕緊報名了。我家有五口人,全赖娃他爸一個人掙錢養家,所以我想學一門手藝補貼家用。參加培訓后,我才知道竹編原來有這麼深的學問,不僅能大大的提高家庭收入,也能够豐富業余日子。”

  竹藝社與學員們簽訂就業和產品收回協議,為他們供给原资料,定时根據他們的技術熟練度和著作難易度,對編制好的制品進行定價收回。宋益民說:“我們採用‘公司+農戶’的方式,對每個學員從基礎竹藝編制教起。學員學成后,和竹藝社簽訂產品收購訂單,每個技術工月收入在2000元到3000元。”

  當年10月,竹藝社又在金堆鎮易地扶貧搬遷安顿小區新民小鎮舉辦技术升級培訓班,讓貧困群眾學到更多竹編技術,還為竹藝社儲備了210名優秀的編制人才。此外,為了增強群眾對非遺文明的認識、認同和保護,愈加全面地了解華州竹編,竹藝社還屡次組織開展非遺竹編進校園、進企業等活動,遭到熱烈歡迎。

  近来,為進一步發揮非遺助力精准扶貧的效果,鞏固提高脫貧效果,省文旅廳與省扶貧辦聯合下發《關於支撑設立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告诉》,並发布了第一批52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華州竹藝社光榮入選。

  “近年來,我們以助力脫貧攻堅為方向,以非遺資源為依托,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路徑,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到现在,華州區竹編產業有從業人員5000余人,年產值2000余萬元。本年,區上還在高塘鎮新建竹藝博覽園200畝,為發展竹編產業供给了愈加足够的原资料。”華州區非物質文明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梁思娟說。

  新竹舊竹密結,一籠籠叢生,搖曳生風。靜坐幽篁,巧手編制,品茗吟唱。在這片孕育了“千頃竹林”的土地上,人們對竹子的爱情日久彌深。能够想見,在傳承與創新中,陈旧的華州竹編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

  古往今來,竹子不僅因本身高潔的性格遭到文人墨客的偏愛,用其為资料制造成的產品也深受群眾喜愛。因竹而生的華州竹編是一門縱橫交錯的藝術,被挑壓的篾為“經”,而編制的篾為“緯”,經與緯的融合造就了姿態萬千的竹制品,也成果了華州這片土地與竹有關的文明風貌。

  對於華州兒女來說,竹編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精力,代表著千百年來祖輩們自強不息、砥礪奮斗的倔強與不平。

  但现在,與许多非遺傳統手工技藝一樣,純粹的竹編技藝傳承者越來越少,除了堅守的内行藝人,年輕人主動學習的意願不強,這使得華州竹編面臨著史无前例的挑戰。

  要傳承,更要創新。現代社會,僅憑熱愛和堅守,很難讓華州竹編得到更好的發展。隻有創新,才干使傳承更具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華州區做了很多探究,尽力尋找新的办法,激發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對華州竹編的喜愛與文明認同。

  萬物皆有靈,用雙手編制萬物的竹藝師,是竹制品靈魂的鍛造師。記者認為,技藝要傳承,首先要培養很多人才。無論是開展非遺文明進校園、進企業和各類研學活動,還是開辦各類有針對性的培訓班,都是培養、儲備竹編人才的有用办法。

  同時,竹編制品類型也要不斷創新。從附加值較低的各類日子用具到工藝復雜精巧的竹編工藝品,竹編產品隻有在坚持本来風貌的基礎上讓办法愈加豐富、多樣化,才干更好地被大眾承受和選擇。

  除此之外,還要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市場,讓華州竹編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人了解、喜愛華州竹編制品和竹編文明,從而讓這一項非遺文明更好地綻放時代光荣。

  反食物浪費要立法了,往后“下館子”要注意啥?反食物浪費法草案以餐飲環節為切入點,聚集食物消費、銷售環節反浪費、促節約、嚴管控…【詳細】

  中國同舟共濟戰“疫”記這是第2次国际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情。面對前所未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首先報告、首先出征,以對全人類負責的態度,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公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