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那些被夸大了的美国藤校的“药用价值”
最近有幸碰到不少在美国东海岸的华人家长,居然都是我们公众号的读者和粉丝。他们在肯定我的文风真实、尖锐、逻辑性强的同时,也半开玩笑的直呼看完我的文章以后,反而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加焦虑了。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华人家长原本以为来到美国,孩子逃离了高考的压力,就可接受所谓的快乐的素质教育,佛系带娃散养放养。可是读了我的文章以后,发现完全不那么一回事。原来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差别也这么大,感叹竞争其实无处不在啊。于是乎,认清现状,带娃一半鸡血(推娃)一半鸡汤(淡定),一半海水(包容)一半火焰(上火)。
尽管我不止一次在公众号撰文探讨教育焦虑问题,譬如最近的《输不起,现代父母教育焦虑的根源》一文,也呼吁大家不用过于焦虑,可是不得不承认,焦虑慢慢的变成了了华人教育文化中的一部分了。不论在哪里,瑞士还是瑞典,芬兰还是新西兰,只要有华人父母的地方,教育焦虑就无处不在。其实,适当的焦虑并没有害,只是说明我们对教育这件事,很重视却没把握而已。
《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相对于无知并快乐着,我更愿意相信清醒而理性的焦虑。在跟不同家长的接触当中,常常会被问道 “你儿子学校今年藤校录得如何?” “你有藤校成功申请案例吗?”, 在下非常理解家长们的用意。今天我就来带大家认识一下那些被夸大了的,美国藤校的“药用价值”,希望有机会能够解除一些不必要的“爬藤”焦虑症。
藤校,中文学名常春藤,也称为常青藤,英文名为Ivy Leagues,属北美东海岸多年生学术界攀援草本科藤本植物,盛产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以哈、耶、宾、康、哥、普、布、达这八藤最为著名,味甘,性微寒,春、夏、秋三季采收,常春藤全株均可入药,具有历史悠远长久,治学严谨,教授水平高,学生质量好的药用价值,对于学术水平好、独立精神强、有特长的学生有尤其好的治疗效果。
(1)藤校虽好,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过分迷信它的”药用价值“,归根结底,它们只是众生百味中的一个选择而已。
我之前的文章《如何从藤校录取规则背后的历史和真相,理性看待“爬藤”的代价?》提到过,常春藤联盟并不都代表美国最优秀的私校。从排名上看,尽管常春藤联盟具有精英性质,但并不全是“最佳学校”。很多家长甚至非常盲目的认为,常春藤联盟代表了美国学术水平最高的八所院校,这实际上并不准确。
就排名上来说,虽然所有八所大学均位列美国最佳20强大学之列,但斯坦福大学(Stanford)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却比排名最高的常春藤大学哈佛大学要高,而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 ,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加州理工学院(Cal Tech)和许多其他大学也都击败了很多常春藤大学。因此,仅仅因为他们是常春藤盟友,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最优秀的。
藤校的优势是在文科类,经济类,政治类,若孩子对这方面有兴趣,藤校无疑是对症下药的最优选择。至于理工科类,不是说藤校逊色,但能和藤校相提并论的学校实在太多了。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的高等教育质量和资源,其实除了藤校以外,有为数众多的优质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本科教育。所谓各种良药,一应俱全、包罗万象。
(2)能上藤校的孩子确实都很优秀,但是如果非要把美好未来和藤校挂钩,也未免太牵强了。
人的命运很大程度是选择和机遇决定的,在现代,很多事情并不是上个什么学校就能解决的。
我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当年高考得益者或者佼佼者,毋庸置疑,很多家长都会把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做为例子来教育自己孩子。自己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所以会把读书这事看得特别重。
我们小时候吃苦受罪考个名校,然后一辈子沾光享福,的确没有错。过去的那个时代,上个大学都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高等教育的学位含金量也很高。当时的受教育机会不多,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也还不高,可是现在时代变了,社会也变了。
另外,家长典型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维,多少会体现在对后代出人头地的期望上。那上藤校就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成功"标准。所以在华人圈子里有这样的说法:所谓成功人士,就是子女成功了,才能被称之为成功人士。
但退一步讲,上藤校就一定会让孩子成为成功者吗?就一定会实现美国梦吗?不一定。我们亚裔的孩子爬藤的那么多,这么些年了,有几个靠藤校混出头来的?靠爬藤融入上流社会参政什么的,更是鲜见。
今年美国大选,杨安泽是个鼓舞人心的特例,他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二位参与总统大选的华裔。杨安泽高中毕业于著名的私立寄宿学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1992年进入布朗大学就读经济系,并获得文学士学位。随后又进入哥伦比亚法学院就读,并获得了法律博士的学位。
他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企业主到几乎家喻户晓的政治人物,即便是在美国主流媒体刻意的忽略和打压中,他靠着支持者强冒头角,他的主要政策也已得到大部分民众的关注,自动化以及AI对社会的影响也得到了其他候选人的认可。
在我看来,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民众中整体上拥有正面印象的政治领袖,他已经取得了一年前无法想象的成绩,他身先士卒为亚裔华裔从政之路作了艰难的铺垫。虽然在今年无法突破的情况下暂停竞选,积聚力量为下一次做准备,是艰难但明智的选择。
当然,杨安泽这样的亚裔不多,希望未来能大量涌现。我们仍旧是需要多一些这样敢为天下先的优秀亚裔。
(3)我们第一代华人移民,由于文化、教育、身份上的局限性,很多时候也影响到我们孩子们的职业选择。
大多数华裔父母可能不会让孩子去学艺术、音乐、哲学、政治、宗教、英语、或者是从事政治家、牧师、外交官、警察、新闻记者、和演员的职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第一考虑是学这些专业以后毕业能干什么呢?能赚多少钱?经济,管理,医药,电子工程,法律,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是否工作前途更好?这是不得已做的现实考虑。
我在之前《您在培养“精英”还是“螺丝钉”?那些”毁“人不倦的主流教育惯性思维》一文中也提到的在美国的亚裔的“透明天花板”问题。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当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放着金光闪闪的大律师行和年入几百万的合伙人前途不要,去干挣不了几个小钱的公民维权律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耶鲁法学院毕业,跑回鸟不拉屎的阿肯色竞选议员。
当然也有人说,他们这是有预谋有野心,是为了将来上位。是的,说的太对了,我们缺的就是野心。独善其身很重要,但是在美国,能营造社会影响力,才可以获得线届金球奖颁奖典礼中,一个耀眼的亚裔明星值得提一提。31岁的华裔女演员林家珍(Awkwafina)以出演《别告诉她》(the Farewell),获喜剧类最佳女主角奖,作为金球奖的首位华裔影后。
林家珍在大学主修新闻与女性研究,毕业后在传媒界工作。但她喜欢写饶舌歌曲,在朋友的鼓励下拍了一支音乐录像带“My Vag”。这首大胆直白的歌曲一夜爆红,点击超过四百万,让她成为网红,也引起了电影界的注意。她从此走上演艺之路。
同样在好莱坞闯出一片天的刘玉玲(Lucy Liu)、吴珊卓(Sandra Oh)等亚裔女明星也正一点点在打破“竹制天花板”,成为成功的典型。我在《教育功利主义,正在把拼命挤进上流社会的伪中产打回原形》一文中也提到过的第一部全亚裔演员的好莱坞电影《Crazy Rich Asians》在美国主流媒体造成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地方,未来希望更多亚裔超越独善其身,在美国的主流媒体、大众传媒、政治舞台上,更加活跃,多做一些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努力,改变整个亚裔在美国的地位。
这一点我在《如何从藤校录取规则背后的历史和真相,理性看待“爬藤”的代价?》也仔细探讨过,美国的种族配额和细分法案,限制了招生时亚裔的人口比例。
亚裔家庭一般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负担得起藤校一年五到七万美元的学费。并且亚裔家庭从小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亚裔的孩子大多成绩一流,考试出彩,进入藤校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现实是,报考藤校的学生逐年增多,但藤校的录取名额不变。美国人口逐年递增。亚裔移民数更是爆炸式增加。罗恩·昂茨(Ron Unz)在2012年发表文章阐述: 1993年哈佛大学的亚裔学生比例达到了20%,然后立刻就下滑,并基本上从始至终保持在比这低3到5个百分点的水平。
尽管亚裔的人口总数从1993年到现在已经翻了一倍,并且学生素质提高,但是亚裔在哈佛的“相对入学率”一直在暴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已经下降了超过一半。在耶鲁、康奈尔和许多其他常青藤学校都有类似的下降。
至于藤校到底有没有歧视亚裔,这个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说,亚裔只占6%的美国人口,但是在藤校已经占了14%以上的学生比例了,难道还有歧视吗?有的人说,亚裔很多是高科技精英,孩子大比例进入藤校是正常的。
前华尔街日报记者丹尼尔·金(Daniel Golden)在2007年出版的《录取的代价:美国的统治阶层是如何花钱买进精英学校的》(The Price of Admissions)中认为,大多数精英学校的录取流程有三重标准,对亚裔要求最高,其次是白人,最低的是非裔和西裔,并在他的著作中单独特例了一整章“新犹太人”来把亚裔所遭受的歧视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相提并论。
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托马斯·埃斯彭沙德(Thomas Espenshade)和他的学生亚历山德拉·拉德福德(Alexandra Radford)发表研究证明:亚裔的录取率在每一个SAT分数区间都是最低的。平均来看,亚裔要进入美国的名校,所需的SAT成绩(总分1600分)必须要比白人学生高140分,比西裔学生高270 分,比黑人学生要高450分。所以在只衡量考试分数的前提下,亚裔学生的门槛似乎更高一些。
而为了尊重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常采用“种族配额”的方法,即按比例录取不同族裔学生。这样的教育“部分产业化”未尝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平衡道德、收益、和公平等综合标准和维持名校竞争力的一种出路。
大家说起上藤校,感觉好像藤校就是一块金子,拿到手里,不会变质,也不会贬值。但是他们忘了,学生靠上藤校得到进入社会的敲门金砖,但是藤校也要靠学生维系他们在社会的影响力。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藤校最喜欢呢?有社会影响力的学生!奥巴马也好,扎克伯格也好,都是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巨大影响力的人。藤校并不在乎出了多少医生,多少年收入几十万的工程师,因为他们对藤校的名声没啥特别的帮助。
藤校也是要赢利的。部分录取名额是划给捐款人的子女或亲戚的。这些捐款人的名字是可以从学校公布的名单上查到的。我在文章《》中讨论过,藤校对于大额捐助者的子女在招生上的特殊照顾。
“如果你能给哈佛大学捐款至少100万美元,你就能获得哈佛学校资源委员会(COUR)会员资格。”哈佛的本科录取率不到一成,超过一半的SAT满分者的入学申请会被哈佛拒绝,但据推算,424位COUR会员的子弟,有至少336人被哈佛录取。
藤校重视那些可以为学校带来潜在的名和利的学生。招收一部分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能捐款建造图书馆教学楼。招收一些校友子弟,好让校友们满意。当然,也不能缺少学霸考神、竞赛获奖、音体美特长生,否则学校就没有学术竞争力与吸引力了。
爬藤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以为有啥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据我所知,藤校的录取既没有必要条件,更没有充分条件。当然SAT/ACT不能差到离谱,这个勉强算是必要条件吧。
实际上藤校的录取没有一定的模式。有的人ACT或者SAT分数不高,但某一方面有特别才能,藤校照样录取你。也有的样样优秀,但因为文书essay写得不被录取官认可,或者让面试官不喜欢,照样不被录取。
哈佛一年录取2千人,录取率大概5%~6%.其实第6千名和第1千名之间没有多大区别。你自己或者周围的人觉得很优秀,孩子也确实优秀,但类似的申请人录取办公室的招生官见得实在太多了,也会审美疲劳。
所以成天打听周围上了藤校的孩子是如何培养,打算照猫画虎的培养方式并不可取。我在《藤校大满贯的两个案例分析:散养式快乐教育 vs 推爸式高压教育》一文中,给出了具体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当然信息应该尽可能了解,但培养要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来,顺势而为。
比如数学好的,家长可以推一推数学竞赛;有领导才能的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艺术突出了可以注意收集自己的作品集;体育好的可以早一点宣称体育生的藤校特招的通道;做公益活动就别特地去非洲了,帮助非洲穷孩子捐款捐物的路数已经烂大街了,除非你能做出新意与影响力出来。
我在前面说了,亚裔考生的亮点是成绩一流,但是也往往成为亚裔学生的短板。亚裔对考试标准的理解消化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要是光凭考试成绩,恐怕藤校已经是亚裔的天下了。
可惜美国大学录取规则不属于白纸黑字的清晰范畴,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标准,英文称之为叫intangible,也就是“无形”的意思 。譬如同样是SAT接近1600的满分, 有的被录取,有的被拒绝。你问为什么?Intangible 。
譬如说,领导才能或者领导资质或者领导潜能就是intangible的分项之一。一个孩子有领导力,怎么评判?各有各的标准。至于如何证明或显示领导才能,就不是培训机构的老师可以授业解惑的了,因为它没有定规。
我们对藤校的执念其实是一种对于自身优越感的追求和满足。所以很多时候藤校之所以被追捧,是因为它的有限的名额和资源,也就是物以稀为贵。
如果藤校招的全是犹太人,犹太人会说:“我们本来就是优秀的族裔,就应该这样。”
都不用别人说,亚裔自己也许就是最反对藤校全是亚裔的群体,因为全是亚裔的藤校恐怕会是个不小的灾难。
我们大家最爱说的就是,藤校必须公平,必须择优录取(merit based)。其实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在《什么样的学生能进入美国顶尖大学?美本招生体制详细解析》一文中提到过,关于什么是优秀(merit)的回答众说纷纭,永远无法达成一致。
SAT分数1600? 高中平均成绩GPA满分4.0(不计算AP在内)?修10门AP而且全5分?这样的孩子是什么人?是只要睁着眼就得学习的人。而这样的人将来成为领袖和创新性人才的几率恐怕跟前面这一堆数字没有过大关系。设想一下,假如藤校全按分数,招进80%的亚裔孩子,恐怕大部分毕业都去了医生,律师,投行。
长此以往的话,藤校其实和国内的重点高中没什么区别了,分高的上呗。当然,肯定有父母们会说,重点高中就重点高中,能有好工作就行。但是人家藤校不乐意啊。人家建校几百年,好容易成了有社会影响力的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学府,不能变成同质性很强的单一学霸集中营。
我想说,对于有能力的孩子,我们该支持他们进入美国名校。为什么呢?根据The Century Foundation发表的一篇文章,美国政界42%的领袖,商界54%的领袖都来自美国12所最著名的大学。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亚裔的社会地位,我们一定要争取。我们亚裔不应该只是美国的高级劳动力,我们该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在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不同层面发挥影响力。所以从这个程度上,进入名校,进而成为美国政治和商业精英的一员,能增加亚裔对美国的影响。
作为帮助了许多高中生走进美国顶尖大学的升学顾问,我也深知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藤校的料。看到这个地方,家长可能会说,你这个是酸葡萄理论,自己吃不着,就觉得酸。老实说,还真的不是,有些东西和它带来的价值,对于每位家长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程度都是不同的,我们也帮助过不少最终进入藤校的学生,但是能最终走出藤校、成就大事的毕竟是少数。
而对于资质普通的孩子,我是反对揠苗助长的。把只有少数天赋的孩子推入名校,会造成孩子不适当的身心压力,譬如厌学情绪和自卑感。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真不是家长推了就能进藤校的,况且很多家长推娃的姿势、周期、思路、动机是不一样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般妥妥的能进藤校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非同寻常的成功人士,而且在录取上占据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当不少家长喜欢用一所高中学校的往届毕业生的大学录取走势,来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的时候,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孩子的成功和学校的关系并不大。在生源同样优质的情况下,家长的给力程度是区分孩子走向的最大的因子。
举一些例子,本地的一所精英私立学校,去年和前年分别有哈佛、耶鲁、宾大、和哥伦比亚的录取的学生。我仔细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后才发现,原来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
录到宾大商学院的孩子S,父母都是公司高管,不仅是校排球队的主力,更是小小年纪在父母的帮助下,积累了各种高大上的课外活动和实习的机会,父母早早的就为孩子铺好了路。
录到耶鲁的孩子W,成绩优异就不用说了,父亲是非洲裔的,妈妈是耶鲁的校友,少数族裔和校友资源两项录取优先通道同时占据,不录取他录取谁呢?
另外一个哥伦比亚的和哈佛的学生A和学生T,除了成绩优异自带光环以外,也分别是校队的主力,州内比赛的冠军,早早的宣称了体育生,所以走的是体育特招生的通道,11年级就早早的就被藤校”预订“了。但是这背后父母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培养小孩子体育,本地年费上万还不一定收的最有名的私人俱乐部,最好的专业教练和陪练,无数次的外地比赛接送,多少次的受伤和康复理疗,这其中的投入和参与程度,不是一般家长能想象的。
这种沿袭和传承在阶层固化的美国私立中学系统是显而易见的,家长不仅是孩子的起跑线,家长还是孩子的天花板。看问题要看根源,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除了孩子自身天赋、努力、优秀以外,一定和背后给力和持之以恒投入的父母是分不开的。
我觉得,家长成功的培养 = 顺势而为+合理的期望值+孩子的天赋+后天的努力+家长持之以恒长期投入。
而我们也认识不少家长,孩子虽然是可以去藤校的料,但是最后选择了文理学院,你说人家家长是酸葡萄吗?我觉得不是,是因为家长明白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同时,我的身边也有很多孩子虽然没有去上藤校,但是懂得如何有效的利用身边的资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上进心、学习能力、和内在内驱力,最终也取得卓越的成就。
所以培养小孩子正所谓过犹不及,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对于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值,并且根据孩子的特点顺势而为,发挥优势,沿着适合自身发展特征的轨道引导孩子,才能造就属于自身个人的成功。
- 上一篇:郑州快速交通系统“井”字规划最终一横
- 下一篇:可热泡可冷萃 白沙茶叶锚定年轻化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