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学术人生关键词——预应力


  1963年,他发现并开创性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梁中两类斜裂缝的理论及计算方式(在世界上最早,美国在1963年之后提出),成为解决大梁设计和处理工程事故的重要科学依据。并且,这一理论已为国内外所公认。

  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我国首先提出了预应力受弯构件和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的抗剪计算方式,并第一次列入了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建立了国际领先的双向偏拉构件计算方式,并列入我国设计规范中。所提出的计算方式,既完善了计算理论,又可取得节约受力主钢筋20%左右。

  2.他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为我国大力推广应用这种新结构、新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预应力混凝土在各种结构工程中有重要的应用和良好的发展前途,他是当前我国预应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改进了预应力构件的承载力和使用阶段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系统研究了现代预应力结构设计和应用中的几大关键难题——抗震设计、裂缝控制、部分预应力和无黏结预应力以及超静定预应力结构计算等理论和应用问题,并基本得到了解决。抗震设计难题的解决,打破了预应力结构在地震区应用的限制;裂缝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使预应力钢筋用量节约15%左右。

  在我国,他于1996年首先编制出一本地方性的现代预应力结构抗震设计规程,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照和设计方法。另一方面,他积极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和部、省级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发展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及计算理论,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他为我国最早建成的一批有代表性的预应力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层框架结构体系——上海色织四厂工程;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体系——南京状元楼工程、江苏公安厅大厦工程、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大厦工程;巨型结构体系——苏州八面风商厦工程;大面积双向连续多跨预应力结构体系——珠海拱北海关工程……

  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到预应力钢结构、预应力砌体结构和旧房的加固、改造和加层工程中,有重大创新,还提出了旧房拆除的预应力法,推动了预应力技术的进步,取得了较大效益。如:北京西站主站房45米跨、承重5000吨的主桁架,他设计采用了预应力钢结构,不仅提高了结构性能,而且节约用钢量15%。

  4.他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核心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

  咨询和设计过上百项预应力工程,并有多项树为典型,经济效益大。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点研究几乎每三四年推出一二种新的预应力结构体系。除了上面提到过的北京西站、珠海海关大楼、上海色织四厂等工程外,还有不少对我国推广应用现代预应力技术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的示范工程,如:南京电视塔(高318.5米)为三肢腿结构。在我国电视塔设计中,它首次(在上海东方明珠塔之前)采用非圆筒形塔身。他对该电视塔结构方案做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必须加预应力和连梁等重大建议,被设计采用。随后,他承担和主持了关键性的塔身结构计算和模型结构试验研究,并作为该工程的技术顾问,多次解决了设计和建造中的各种关键性技术难题。他还为该电视塔设计了15米高(转了5圈)中间无柱的螺旋楼梯,这在国内外都属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