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与案例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的缺点是什么?

  装配式建筑做好的方式就像搭积木一样,把所有材料工厂化,运到现场后直接装配连接完成,省时省力,环保干净。但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还需在现场再浇一次混凝土,工序还是那样的工序,与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没什么区别,也非完全的装配式。

  目前的钢筋桁架板大多为60mm厚,而还有部分钢筋桁架外露,在装车和运送过程中,易引起损坏,钢筋桁架也易发生变形。而由于钢筋桁架本身的形状,装车数量有限,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造成运费高企。

  钢筋桁架板自身的厚度最低为60mm,按照《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业规程》(JGJ1-2014),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考虑到设备管线空间,当前一般现浇层厚度设计为至少80mm,楼板总厚一般均在140mm以上。

  钢筋桁架板在现场需要吊车来吊装,这样会需要吊车台班增加,也会增加费用。而钢筋桁架板吊至施工平台后,由于自身的重量较大,工人无法便捷地人工移动,还需吊车配合,也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施工难度,拖延了施工进度。

  钢筋桁架板与预制梁的搭接仅仅20-30mm,小于规范所确定的搭接值,而本身又作为承担重量的构件承担叠合板混凝土的自重与施工荷载,所以从此角度来讲,这个做法尚需完善。

  钢筋桁架板之间及与现浇梁的侧向连接,需要钢筋桁架板在制作前期就要提前预埋锚固钢筋,俗称“胡子筋”,但在运输和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胡子筋”可能已受损或变形,给现场施工带来麻烦,但又不能缺少这步工序,也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施工进度。

  这与钢筋桁架楼承板在钢结构运用时如出一辙。上面预留的空间很小,管线只能顺着桁架方向铺设,不能按斜向最短距离铺设,从而增加管线用量,进而增加成本。

  由于钢筋桁架本身就是由钢筋焊接而成,非一体化生产,提前切割会影响到受力,只能考虑在后浇混凝土浇筑完毕才能整体切割洞口,对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