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与案例

安徽晶宫绿建集团董事长刘立超:夯实产业化基础、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原标题:安徽晶宫绿建集团董事长刘立超:夯实产业化基础、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方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建筑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就广大建筑业企业而言,要加快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引,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推进和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尽早实现以工业化制造取代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以工业化作业取代手工砌筑作业,进而有效推进全面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效增速为目的。”作为扎根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后起之秀”,安徽晶宫绿建集团紧跟国家战略,在准确把握和理解装配式建筑内涵基础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并持续加大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群建设投入,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优异成绩,尤为难得。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杂志社社长文林峰近日专访了安徽晶宫绿建集团董事长刘立超,在深入交流中详细了解了该公司这些年来不断夯实产业化基础、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背后的故事,以及可供行业参考的创新实践经验。

  文林峰:安徽晶宫绿建集团从2017年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深耕装配式建筑产业,请刘总介绍一下5年多来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立超:“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是我们的发展使命。自2017年3月公司成立以来,为夯实产业基础、构建功能齐全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我们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短短5年多的时间,一步步发展壮大。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产业链打造、标准制定、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并先后荣获安徽省“十三五”新型墙体材料“示范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安徽省“绿色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我们从起步阶段就非常重视科技研发,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并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目前已拥有装配式建筑模具、节能环保PC构件、新型装配式建筑墙体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和产品专利96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有2项产品被认定为“安徽省新型墙体材料新产品”。我们的技术和产品研发队伍有101人,还邀请了一些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以及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公司外聘专家,从各个层面给予我们专业技术上的指导。

  产业链打造方面,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装配式建筑的全产业链。目前我们已建成并投产8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同时拥有安徽晶宫装配式建筑研究院、阜阳市晶宫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晶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晶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业务覆盖装配式建筑产品研发、建筑设计、深化设计、模具制作、构件生产、现场施工等多方面,现在我们每年可生产约130万立方米PC构件、300万平方米叠合板构件,在建及竣工项目达500万平方米,年总产值达65亿元左右。

  行业标准制定方面,我们先后参编了《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 CECS标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1部 ,《装配式住宅统一模数标准》地方标准3部,主编了《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图集》地方图集1部,另外还制定了“预制混凝土内墙板”等企业标准8部。

  产学研合作方面,2018年,我们与安徽建筑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先进技术研究、产业协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专利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2020年,我们又与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围绕装配式建筑新型构件生产、新工艺研发等开展全面合作,持续为公司装配式产业基地建设等提供强有力支撑。

  文林峰:在过去5年多的创新实践历程中,安徽晶宫绿建集团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有哪些比较典型的示范工程案例?

  刘立超:公司成立至今,我们已完成学校、商业楼、政府安置区等数十个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采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对提高区域建筑整体质量、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等,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例如淮河一期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采用PC装配式建造,被列为安徽省阜南县重点工程之一;安徽芜湖晶宫江南府项目被评为“2022年安徽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以阜阳颍淮农商行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1733.74平方米,装配率约60%,采用了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制反打石材外挂墙板+PK板体系,主要采用的装配式构件为:预制混凝土外挂反打石材墙板预制混凝土柱、预制混凝土叠合架、预制混凝土悬挑板、预制混凝土楼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全部由我公司供应,预制混凝土方量共计约3981立方米。

  针对该项目,我司凭借在装配式建筑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不断深化实施方案,解决了传统预制混凝土构件与装配式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如建筑外立面采用预制反打石材外挂墙板,通过镶嵌不锈钢卡环,石材胶封闭;涂刷封闭底漆一道,涂刷树脂胶一道;晒撒2厚石英砂一道;100厚C40钢筋混凝土墙板。石材与钢筋混凝土板通过不锈钢卡环紧密连接,相比传统的干挂石材工艺,石材的附着更加牢固,耐久性、防水性能好。

  相较于传统贴砖施工,干挂石材采用反打工艺后,在工厂一次成型,可满足多种造型要求,且质量有保障。采用预埋钢龙骨干式连接,施工操作简便,对施工脚手架等辅助器材要求少,可减少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通过工厂完成建筑外立面装饰部品部件的生产,现场快速安装,减少了施工现场湿作业和碳排放量。

  另外,在阜阳颍淮农商行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大量应用了BIM技术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设计阶段,BIM技术和专业设计软件进行结合,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运用BIM技术进行PC构件正向设计出图;施工阶段,利用BIM模型进行施工和安装指导,降低了按图加工的难度,减少了加工偏差的风险,大幅提高了项目实施的能效。

  文林峰:看得出这些年安徽晶宫绿建集团一直在不断夯实产业化基础、构建功能齐全的装配式产业集群并积极推进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此过程中,贵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刘立超:装配式建筑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我国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共同推动和产业链企业的积极参与下,近几年来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产业基础、产业体系、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不断得到巩固提升,产品和技术不断走向成熟。我理解的是,发展到现在,不能还简单停留在为了“装配”而“装配”层面,更多需要产业思维、工业理念,重在产业协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针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相关政策和顶层设计都在强调这一点。

  几年来,我们一直紧跟国家战略、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从一开始进军装配式建筑产业就致力于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生产工厂化、建筑施工装配化、装饰装修一体化、建设管理信息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真正实现了装配式建筑设计研发、生产施工和运维服务的一体化,不断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部品部件生产、建筑施工、装饰装修、运营管理、产业工人培训、示范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我们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国家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标杆型企业”,依托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产学研合作,打造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结构合理、市场布局科学、产能供需平衡、经济社会效益双赢、品牌影响力大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同时遵循“控制能耗、美化环境、安全健康”的环保理念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行为准则,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精益求精,深入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好服务于蓬勃发展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

  文林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贵司在这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

  刘立超: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协同,就某一个企业而言,置身一个新兴产业,就要通过自身的创新发展,不断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良性产业生态圈的构建,这样才能在发挥自身优势作用的基础上,推动整个产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也才能在整个链条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一旦没了好的产业土壤,企业也很难走远。

  为推动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我们一开始从思想认识和战略布局上就摒弃了“单打独斗”和“单品”思维,除了在整个产业生态圈中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位置,一直在不断延伸企业产品线,完善自身产业链。我们将安徽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单位、阜阳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单位的关怀和支持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在加快补齐短板、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产能的同时,还主动衔接政府产业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寻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对接,推动产学研联动发展,谋求产业圈“共生共融”。

  文林峰:在加快推进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寿命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实现设计、采购、生产、建造、交付、运行维护等阶段的信息互联互通和交互共享方面,贵司有哪些亮点举措?

  刘立超:为加快推进BIM技术等科技研发,我们进行了大力投入,在科研设备采购上花费达1000多万元,还先后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安徽晶宫绿建集团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安徽晶宫装配式建筑研究院”,科技研发人员超过100人。2019年6月,我们专门成立了研发中心,下设PC深化设计、BIM、铝模深化设计、研发等业务板块。依托全产业链全过程管控思想,自主完成数个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深化设计工作。通过自主深耕BIM技术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推动公司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现了重难点工序交底、生产建设进度模拟、工厂工地管控、管综调整可视化、数据化管理。

  在项目建造过程中,我们通过BIM系统融入向拆分设计以及建筑工程设计一体化服务,与行业领先的企业数据云平台无缝对接;通过信息共享,为工厂智造和装配现场提供给精准模型,有效推动了精益化生产、设计施工一体化及各专业协同工作,实现了全建造流程的标准化管理。

  文林峰:发展装配式建筑,要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必须在技术与管理上同步发力,请问刘总在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上有哪些经验分享?

  刘立超: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创新组织管理模式方面,我们在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过程中逐渐构建并完善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持、开放共享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快速反应、精准决策、上下联动以及产业系统和组织机构体系内的高效协同。

  在不断完善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过程中,我们通过持续优化组织管理结构、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有效避免了不少集团化建筑业企业不同程度出现的同质化竞争、资源配置分散 、运营成本高、效率效益低下等难点痛点问题,稳步朝着业务战略和经营业态多元化、组织结构形态扁平化、设计建造运维一体化、总承包与分包模式专业化方向发展,打造高效、系统、集成化生产运营管理体系。

  文林峰:在多重利好政策和绿色低碳发展环境的加持下,装配式建筑产业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区域市场和企业间的竞争也在加大,对此安徽晶宫绿建集团接下来会有哪些战略部署安排?

  刘立超:市场竞争一直都在,谁都无法回避。落实“双碳”目标以及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等现实需要,加上多重利好政策的加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难得的机遇不容错过。不管是安徽晶宫绿建集团,还是其他产业链同行,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更好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接下来,我们要在认真总结成绩、梳理经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深耕产品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自我革命和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构建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BIM协同平台等,不断优化和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更好助力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协同发展,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和“中国建造”贡献应有力量。

  “以人为本,是才必争。”除了加强科技攻关、产品和技术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人才优势,没有人才的聚集难以创造企业未来的辉煌。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现代化产业工人,以适应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淡出的新常态,用好的机制、好的环境、好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的队伍,让人才成为企业基业常青的重要支撑。

  文林峰:“十四五”时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期,作为长期扎根一线的企业家,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刘立超:一是从全系统、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加快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

  二是加大对建筑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技术集成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规模化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三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相结合,在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下,着重培育一批具有全产业链发展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四是加快打造国家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和认证一批标志性建筑产品、智慧工厂、数字车间等。

  五是建立健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运行管理机制,大幅提升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淘汰落后产能。

  六是推动建筑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优化、同步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探讨研究,抓紧编制关键技术标准。

  企业家简介:刘立超,现为安徽晶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安徽晶宫绿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通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安徽省阜阳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阜阳市绿色建筑建材行业发展协会会长,曾获全国企业征信体系“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安徽省房地产开发企业“10大领军人物”、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 “优秀企业家”、安徽省阜阳市建筑业“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