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与案例

住建部发布9大举措!新规之下高层时代终结了?

  一个地区展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建筑若常常体现在建造摩天大楼的数量上,也许是应摒弃的“病态”认知!

  9月10日,国家住建部发布了一则《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在“严格管控新建超高层建筑”与“强化既有超高层建筑安全管理”两大部分中规定九项科学规划建设管理超高层建筑的要求,引领中国城市建筑进入更加理性、务实的阶段。

  1、根据城市非流动人口数严控建筑高度,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行政机关审批全国80米以上住宅建筑、100米以上公共建筑建设项目时,应征求当地消防救援机构的意见。建设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需严格论证审查抗震、消防等问题。

  2、对建筑进行集中、合理地布局,控制在生态敏感、自然景观处建设高层建筑,如山边水边、城市通风走廊、历史背景和文化地段等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地段建设。

  4、强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投资管理,一般不得批准使用公共资金投资建设超高层建筑。

  9、开展超高层建筑运行维护能耗监测,定期组织能耗监测分析,及时公开、及时修缮维护所发现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现代化”建设热潮开启,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截至2019年年底,11层以上住宅高达26万栋,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200米以上高层有900栋。

  《通知》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城市建设超高层建筑时,盲目且攀比追求高度第一、形式奇特,脱离实际需求,抬高成本投入,加剧能源消耗,加大安全管理难度……”。

  有人说,建造摩天大厦不仅需要醇熟的建筑技术,更需要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支撑,所以摩天大厦的数量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繁华。

  还有人说,一二线城市人多地少,住房需求增加,只有在城市有限的土地上建造高层、超高层住宅,才能够有效的提高空间利用率。

  然而这股“攀比风”不仅周转于一二线城市间,连某些县城也在暗中较劲——在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城中建造高100米的住宅高层。开发商打着满足业主们的城市梦的口号,建起一幢幢非现实需要的高楼,赚取更多利润,用心昭然若揭。

  从东方明珠到金茂大厦,从环球金融中心到上海中心大厦,不断刷新的“上海高度”也引起了网友理性的质疑声。

  网友提出,“刷高度”其实就是一种深度浪费,虽然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却严重缺乏长期安全性与稳定性。

  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从现有情况去看,高层建筑的拆迁成本高、难度大,维护成本高、消防隐患大,投资回报率低,在未来,还会导致“空巢化”“贫民窟”等结果。

  从征求意见来看,国家层面已经开启对城市“摩天大楼热”的持续降温,日前所发布的《通知》虽为之晚矣,但亡羊补牢,做总比不做要好。

  文章最后我们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一座城市的高度由什么决定?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还是统计图中高高上扬的GDP增长线?

  或许,都不是。一座城市的“高度”,更应该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文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