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运营实践中,许多管理者常陷入一个看似无解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担心因缺货而错失订单,于是选择增加库存保障交付;另一方面,过高的库存又占用大量现金流,拉低了效率。
其根源在于,企业在客户高要求与供应商不确定之间,被迫以‘库存换交付’,以短期安全牺牲长期灵活。这种策略表面上保障了供应安全,实则削弱了企业应对变化的韧性。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如何走出这种困局,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供需平衡。唯有如此,才能在‘稳交付’与‘控库存’之间取得动态平衡,为企业的高质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位深耕制造业多年的企业供应链高管找到我们,他在交流中谈到他们的供应链经常陷入一种尴尬——催货催出了一堆库存,清库又总是清到缺货,特别被动。
他说,公司存货周转天数一直在150天左右徘徊,可行业领先企业的中位数才60~70天左右,差距很大。
这类问题通常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客户的真实需求急、定制化程度高,但预测周期短且准确性低;另一方面,供应商交期长、波动大,关键物料动辄需要等待2~5个月。
它使企业不再依赖经验或直觉,而是通过科学的预测、计划协同与执行,主动而且高效地配置资源,达到既能保障交付,又可以轻松又有效地控制库存。
企业要想在波动中保持稳健运营,必须构建三项核心能力:预测能力、S&OP(销售与运营计划)运作能力,以及计划执行与监控能力。
这三项核心能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计划运作闭环,助力企业在保障交付的同时,有效管理库存。
预测作为计划管理体系的首要环节,必然的联系到企业能否提前识别风险、把握趋势,并合理配置资源。
著名的“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说明:微小的预测偏差会从客户端向供应链上游经过层层传导与安全库存叠加,逐级放大。
其后果往往是:后端工厂和供应商依据失真的信息进行生产与备货,导致上游工厂爆产、仓库库存积压、资源错配,受阻。
一种认为只需引入先进的算法与模型,就可以实现精准预测;另一种则认为预测毫无意义,仅凭实时数据调整就已足够。
例如,制造企业在规划产能扩张时,必须依照客户订单、项目定点等确定性信息,而不能仅依赖某个“黑盒”模型输出的数值作出判断。
此外,预测的周期必须完整覆盖业务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包括:最长的物料采购周期、制造周期、交付周期、产能准备周期,乃至固定资产投入周期。
在市场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消除的背景下,企业一定通过强化产供销协同拉通,以体系运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波动。
它是一种跨部门的管理流程,旨在促使销售、研发、供应链、财务等职能部门围绕统一的计划达成共识。
我们可以将S&OP理解为企业中的“作战指挥部”,它确保所有部门朝着共同目标前进,实现供需平衡与高效运营。
一个完整的S&OP流程通常包含五个步骤:产品计划、需求计划、供应计划、预备会议与决策会议。
不少企业的S&OP流程流于形式:会议照常召开,真实的操作却游离于流程之外;执行过程中,共识可以被随意推翻,计划可被随时修改。
统一的数据平台能确保所有部门基于同一份真实数据展开讨论,使焦点集中于解决方案,而非数据本身的对错。
许多企业虽然召开S&OP会议,却缺乏后续跟踪机制,导致决策仅停留在纸面。S&OP的成功并非源于开会本身,而在于会议能否形成明确结论并实现闭环管理。
S&OP的输出结果是一揽子的统一计划,而其真正价值在于有效执行。一般会包括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两个核心环节。
采购计划要回答三个问题:要什么、要多少、何时要;生产计划则要解决两个问题: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首先,采购计划的重点是与供应商的协同运作。具体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我们不能只向供应商“扔”订单,而应主动共享需求预测,让他们心中有数,提前准备。
针对关键物料,可实施VMI等协同模式,供应商在客户仓库管理库存,你用多少,他补多少,减少缺料风险。
生产安排过于集中,会导致工厂超负荷运转,增加工人疲劳度、设备故障率及质量风险;而生产过于分散,则会降低产能利用率,造成资源与资金浪费。
因此,生产计划的核心在于“均衡”:既要实现用户需求,又要保持生产节奏的平稳。
排程过程中须进行预缺料检查,保证物料齐套,避免因少数物料短缺导致整体停产。
针对近期已确定的生产周期,可设立“生产冻结期”,冻结区内计划不予变动,以保障生产稳定执行。
计划需分解落实到每条产线。线体排产将主计划细化为具体生产线和班次的任务;车间调度则负责应对日常变化,灵活调整生产顺序,及时解决现场问题。
通过进度看板实时监控生产达成情况;如果出现偏差,依托异常监控系统迅速响应,及时处理。
执行使计划得以落地,监控使计划持续优化,二者共同赋予企业计划管理以持久的生命力。
一个成熟的计划体系,是企业战略落地的桥梁。它推动企业从”拍脑袋“决策转向数据决策,从部门割裂转向全局协同。预测让企业看清未来,S&OP让企业统一行动,执行监控让企业稳健落地。三者相互支撑,构成企业在不确定中保持确定性的核心能力。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计划管理不仅是一套运营工具,更是一种经营哲学。它体现了一种从容应对不确定性的态度:
基于多年实战经验积累,我们形成了打破产供销部门墙的集成计划解决方案,纵向承接业务战略,横向拉通产供销财经等协同,支撑企业高效运营和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