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优巨新材2年上市梦碎汉宇集团为其第二大股东收购实控人持股亏损企业资产为哪般


  原标题:优巨新材2年上市梦碎,汉宇集团为其第二大股东,收购实控人持股亏损企业资产为哪般

  日前,深交所官网显示,因广东优巨先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巨新材”)及其保荐人海通证券主动申请撤回上市申请,该公司发行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

  2022年6月优巨新材创业板上市申请获受理,随后经历过三轮问询。随着该公司撤单,其两年的A股闯关之旅也告一段落。

  优巨新材主营业务为特种工程塑料聚芳醚砜及上游关键原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据了解,聚芳醚砜是一类透明的、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等级要求的特种工程塑料,俗称“黄金塑料”,包含聚苯砜(PPSU)、聚砜(PSU)和聚醚砜(PES)三类, 是处于高分子材料行业顶端一类新材料。

  公司业绩有没有持续能力或潜力是监管部门对于IPO企业的基础要求,不过,金融界注意到,优巨新材业绩存在IPO申报前高增,2023年业绩低迷并出现两位数下滑的现象。

  具体来看,2020-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优巨新材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是2.45亿元、3.33亿元、4.11亿元和1.68亿元;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46.67万元、5751.31万元、9192.01万元和3472.45万元。

  此外,优巨新材在招股书中披露的经审阅的财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该公司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3.57亿元,较2022年的4.11亿元同比下降13.22%;实现的归母净利润7713.76万元,较2022年的9192.01万元同比下滑16.08%。要知道的是,该公司在2020年至2022年,营收和净利均逐年增长。

  尽管优巨新材上述业绩仍满足该公司所选择的上市标准,即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但该公司能否止住业绩下滑趋势让外界怀疑。

  针对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滑的情况,优巨新材解释称,主要系下游热敏纸行业需求疲软、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的双酚S销量、单价下滑所致。

  据了解,双酚S为PES的主要单体原料之一,优巨新材于2020年实现双酚S量产,在满足自用需求后对外销售。2021年和2022年,双酚S的出售的收益占到总收入的18%、14%。

  双酚S销量下滑的同时,产品单价也在下降,这也导致了该项产品的毛利率缩水严重。2022年,优巨新材双酚S产品的销量还为2031.4吨,到了2023年却下滑至1283.93吨,同比减少了36.8%;2023年优巨新材双酚S平均价格为1.91万元/吨,而2022年为2.9万元/吨;该产品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48.51%下滑至2023年的23.75%,减少了近25个百分点。

  翻看优巨新材资料显而易见,该公司的创立史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教书匠”下海创业的故事。2012 年 12 月,王贤文创立了优巨新材前身优巨有限,而彼时王贤文还有另一身份,即五邑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回顾王贤文的个人经历,其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岩石矿物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在2004年至2021年间,其历任宁波大学理学院助教、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等职位。

  截至目前,王贤文合计控制优巨新材48.4490%表决权的股份,且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值得一提的是,优巨新材子公司曾在2020年9月收购中之星母婴部分资产及其子公司广东金因贝100%股权,而王贤文曾持有中之星母婴12%股份。上述收购行为的合理性也遭到了监管部门的问询。

  优巨新材在收购中之星母婴资产及广东金因贝股份前,上述两家公司就已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例如,2019年,中之星母婴的纯利润是-22.32万元,广东金因贝的净利润分别为-0.63万元。

  优巨新材虽在问询回复文件中表示,购买上述两家公司股份为提升了公司母婴用品的生产能力,以及获得销售经营渠道。不过,2020年至2022年 1-6 月,该公司母婴用品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363.69万元、382.62万元和160.85万元。如此看来,其母婴用品业务并未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除去上述关联关系外,优巨新材还有一家更为知名的股东——汉宇集团,双方的关联交易问题也曾被问及。优巨新材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上市公司汉宇集团持有优巨新材19.5903%股份,为其第二大股东。

  此外,优巨新材董秘兼副总经理马俊涛曾有汉宇集团的任职经历。2008年6月至2019年7月,其曾就职于汉宇集团,历任研发部经理、采购部经理、副总经理兼董秘等职务。

  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优巨新材向汉宇集团销售改性PA、改性PP等产品的收入分别为730.81万元、929.23万元、437.04万元和207.02万元。

  IPO审查趋严下,优巨新材虽选择撤单,但其背后显现出的业绩增长乏力等问题不容忽视。如今,能否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是对优巨新材的重要考验之一,也是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