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王》在去年8月获得华表奖之后,我们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邀请。因为中科院自动化所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制作三维动画电影的机构。这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自动化所可以给他们建立一个动漫制作服务平台,把技术转移给他们,形成本地化的动漫产业。这可能是中国动漫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一大误区。”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杨一平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指出了一个问题。
“动漫制作技术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技术,不是一项可以大范围的应用的技术。这就是动漫技术与其他技术最大的差异。动漫制作技术在某一些程度上不能共享,因为任何一个成功的动漫作品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并与其独有的艺术创作结合才可以获得成功。”杨一平说。
而中国动漫产业出现了一种现象,目前,不少地方正在或已经引进发达国家动漫制作平台,设备动辄上千万元,希望能带动地方动漫产业的发展。有些管理者认为,只要把先进的动漫制作平台引进中国,资助或优惠提供给动漫制作公司,中国即可出现高水平的作品。殊不知,这样的技术根本没办法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而艺术的生命力正源于其自身特性,包括制作技术的特异性。
杨一平告诉《科学时报》,尽管地方上提供很好的资源与服务,中科院自动化所目前并没考虑对外提供技术服务。这并非为了保守技术秘密,而仅仅是尊重动漫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而已。
杨一平说:“《动物狂欢节》是中国第一部国内生产的三维动漫电影。其获奖只是让人看到中国动漫产业的希望,我们的成功不会成为普遍规律。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自动化所探索的动漫制作技术之路如果推广开去,难免出现风格雷同的作品。”
据介绍,张之益在导演《麋鹿王》时,国内已有地方引进了先进的渲染平台技术和动作捕获技术,这两项重要技术张之益都没有采用。因为它不符合《麋鹿王》对角色的刻画。如动作捕获,很多动画片追求夸张的动作,角色的行为不一定符合自然规律。张之益的团队经过10多年的积累,在制作《麋鹿王》时已研发出一些自己专有的三维动画动作库,利用动物骨骼与关节运动的基本规律设计相应的动作。
很多业内人都知道,渲染平台作为计算机产品在发展中也遵循摩尔定律,硬件性能每18个月将增加一倍。因此没有必要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一个迅速贬值的设备上,由于自动化所一部三维动画电影的创作周期正好也是18个月,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动画渲染解决方案,在迅速跟进硬件技术进步的同时,会把有限的资源放在更重要的地方。制作《动物狂欢节》时,张之益把所在部门所有计算机用于渲染才能解决产品生产问题,但制作《麋鹿王》时,制作与生产基本上没有大矛盾了。
杨一平说,自动化所并不封锁自己的技术,在动漫作品的制作流程方面,在培养动漫产业技术人才方面,都可以为地方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
在回答为什么在自动化所这个科研机构会产生三维动画电影这样的艺术作品时,杨一平说,首先科学与艺术并不是无关的,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作出过精辟的论述,如中科院院士周光召曾说:“艺术和科学有相通的一面,都要表达表面现象内部隐藏的某种永恒的、带普遍性的、简单的真理和美感。艺术家进行创作和科学家进行研究,都要从对世间事物和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开始,都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判断力,掌握独特的技术和分析的方法,才能在追求真理和美感的过程中完成伟大的作品和获得崭新的发现。”
中科院院长也曾表示,“艺术与科学体现着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最高境界,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自动化所能够制作三维动画电影的另一个主要的因素,与自动化所优势专业领域分不开。图形、图像及视觉的理论方法研究,一直是自动化所主攻方向,不但在国内居领头羊,在国际学术界也有影响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副所长徐波介绍,自动化所对动漫技术的积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在动漫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新的起点上设立了新技术支撑点: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图形学,主要解决动漫的特技、特效的生成等;数字内容计算中心专攻交互技术;真三维显示技术已着手发展一个物体从360度角度去看的技术;超级计算学科支持把三维模型变成动画。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技术难题有待研究人员去破解。
总之,国产三维动画大片《麋鹿王》的成功,代表着中国动画产业跨入了一个新时代,但对于中国动漫产业而言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