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2008年那位让2300多名师生在地震中逃生的校长3年后病逝

  1978年8月的一个清晨,叶志平带着他的书本和教案,踏入了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门。这所学校位于一个偏远的乡村,设施简陋,教室墙壁斑驳,教学设备陈旧。站在讲台上,叶志平面对的是一班四十多名学生,他们好奇而又略显紧张地望着这位新老师。他清晰、有力地介绍了自己,然后开始了对课程的描述。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里的教学环境,叶志平开始创新教育学生的方式。他发现学生们在实际操作方面的经验较少,便引入了更多实验和实操环节。物理课上,他用简单的材料,如木块和绳子,来演示基本的物理原理;化学课则组织学生用当地能够找到的化学品来做实验,比如用石灰水测试二氧化碳。

  1980年,叶志平被推选为桑枣中学团委副书记和工会副主席。与此同时,作为工会副主席,他也主动与教职工们沟通,倾听他们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环境的意见。在一次教职工大会上,他提出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具体措施,比如增加教学资料的配备,优化教师宿舍的生活设施。1995年,叶志平被任命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叶志平担任校长期间,学校的实验教学楼问题始终让他感到担忧。这栋楼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由于当初的实施工程质量不过关,加之经常使用,楼梯栏杆松动,楼板间隙中填的竟是水泥纸袋,承重柱子也明显不达标。面对这一状况,他决定对这栋危楼进行彻底的维修和加固。

  他首先联系了正规的建筑公司,对整栋楼进行了详细勘查,最终决定采取分步修缮的方式。第一步,他安排拆除与实验教学楼相连的一栋老旧厕所楼,这栋楼质量低劣,靠近教学楼的一侧墙体已然浮现裂缝,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厕所拆除后,叶志平选择在楼层较低、安全区域重新建造厕所。

  接下来的加固工程更为复杂。叶志平带着工人将楼板缝隙中那些脆弱的填充物一一清洗整理干净,重新灌注混凝土。为确保实施工程质量,他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不放过任何细节。工人们一边干活,他一边跟他们确认每一道工序是不是满足标准。楼板加固完成后,他开始着手最关键的承重柱改造。原来的柱子直径只有37厘米,达不到标准承重要求,他决定重新浇筑混凝土,将柱子的直径加粗到50厘米以上。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在他的要求下被逐一加固。加固完成后,他亲自拿着工具测量柱子的直径,确认每一根都达标。

  修缮工程资金紧张,学校经费有限,叶志平只能一次次向上级教育部门申请。他没有一次性获得大笔资金,而是每次争取到五万元,用这些资金分批完成修缮工作。他的坚持和不懈努力,终于让这栋楼变得结实安全。

  除了教学楼的加固,他深知光有牢固的建筑还不够,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同样重要。从2005年起,他在学校推行紧急疏散演习。他组织教师反复规划疏散路线,确保每个班级的疏散顺序和路径都清晰明确。每次演习,他都会亲自参与并观察每一个环节。学生们被要求在疏散时保持单行队列,依规定的路线迅速撤离到操场固定位置。每次演习结束后,他都会召集老师总结经验,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突然袭来,整个安县的地面剧烈震动,房屋开始摇晃坍塌。地震发生时,桑枣中学的上课铃声刚响不久,教学楼里挤满了学生。然而,多年的安全演练使得任何一个人都明白自己该如何做。班主任迅速站到教室门口,指挥学生单列有序撤离,教学楼里的学生们没有人推搡,严格按照平时演练时的路线,用最快的速度向操场集中。短短1分36秒,全校2300多名师生已经在操场按班级站定,老师们则环绕在学生周围,检查是不是有人遗漏。

  撤离过程中,教学楼并未出现大规模坍塌,这也使得学生们没有遭受直接的建筑伤害。操场上,有些孩子因为惊吓而哭泣,有些则呆站着看着远处倒塌的房屋,老师们开始安抚情绪,点人数,逐一核对。一个不落的统计根据结果得出,全校师生全部安全,这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而在震感稍稍平息之后,叶志平从绵阳赶回学校。当他步入校门时,看到的是教学楼外墙出现了多处裂缝,部分楼体倾斜,整个校园一片狼藉。然而,操场上的学生和老师们井然有序,所有人都安全地站在应急分区里,按照每次演练的位置一丝不差地保持整齐。老师对他报告了疏散结果,他详细询问了撤离过程中是否有受伤情况,再次核实后,确认无一人受伤。

  随后,他带着几名老师和校工,开始逐一检查学校的建筑安全状况。他从教学楼的底层走到顶楼,查看了加固过的承重柱,确认它们经受住了这次强震的考验。加固后的实验教学楼虽有细小的裂缝,但整体结构稳固,成为校内为数不多可以暂时提供避难的地方。

  震后的几天里,学校陆续迎来了社会各界的支援,有人送来了帐篷,有人送来了食物和水。一些志愿者也主动加入学校的救援和恢复工作中。这些资源的到来,得益于叶志平多年在教育领域的努力和口碑。

  当地教育部门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极高评价,媒体和社会纷纷报道他的事迹,称他是“最坚守的校长”。正是他的远见和执行力,确保了桑枣中学成为灾难中的一处安全岛,也成为抗震救灾中的一段佳话。

  地震之后,随着学校回到正常状态,叶志平依然没有停下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他继续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设施质量,为桑枣中学注入新的活力。每当有人提及他在地震中的表现,师生们都以无比自豪的语气讲述那1分36秒的奇迹。

  2008年9月19日,吉利集团向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发出了一封特别的信。在这封信中,吉利集团表达了对叶志平的深深敬意,并将其视为全体员工学习的榜样。信中提到,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要求企业员工以叶校长为榜样,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投身汽车制造业,为中国汽车工业争光。

  吉利集团在信中特别提到了一句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标语:“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这句警句出现在桑枣中学的围墙上,是叶志平在校长任内为学生树立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作为一家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吉利集团提出了“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的目标,视其为最高使命。正如桑枣中学通过紧急疏散演习和建筑加固保护了2300多名师生的生命安全,吉利集团希望能够通过高品质的汽车制造,守护更多人的生命。

  除了表达价值理念上的共鸣,信中还写道:“我们向叶志平校长赠送的不单单是一辆装有BMBS安全系统的吉利远景汽车。”这辆车被称为“不怕爆胎的汽车”,是吉利集团特别设计的一款安全性能极高的车型。通过赠送这辆车,吉利集团希望向叶志平致敬,称这位“史上最牛”的校长理应享受最安全的出行体验。

  吉利集团还特别提到,这封信也是希望能够通过桑枣中学的事迹,激励更多人关注生命安全和社会责任。信中提到的“BMBS安全系统”,是吉利集团独立研发的一项创新技术,旨在最大限度减少爆胎引发的交通事故。通过这项技术,吉利集团希望像叶志平为学生生命安全所做的努力一样,最大限度保护每一个乘车人的生命。叶志平收到这份礼物后,对吉利集团的支持表示感谢。

  2011年,叶志平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消息传开后,桑枣中学的老师和学生纷纷赶往医院。医生全力抢救了20天,但叶志平终究是离开了人世。这位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教育的校长在55岁时告别了他深爱的事业。

  2011年6月30日,《四川日报》刊登了一篇由四川省委书记撰写的文章,向刚刚因病逝世的叶志平致以深切悼念。文章中,用充满敬意的语言回顾了叶志平的一生,称他是一个“尽到了一个校长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他提到,叶志平对自己的评价只有四个字——“认真负责”。在文中强调,无论处在哪个岗位,无论职务高低,只要为人民做了好事,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会被人民永远铭记。

  同年10月11日,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次报告会旨在通过宣传叶志平的事迹,进一步弘扬他的精神,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各自的岗位中去。报告会开始前,中央会见了叶志平的家属和报告团成员。作为对叶志平事迹的进一步肯定,他被授予了“史上最牛校长”的称号,并被正式载入国家史册。

  参考资料:[1]聂川.叶志平“牛”在啥地方?[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200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