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职业学院
历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机关党委书记、党政办主任、人事处处长等。高校党建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理论水平较高,主编著作2部,主持主研科研项目5项,获得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项。曾先后获得重庆市教育系统人事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历任长安大学(西安公路学院)校长助理、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等。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公路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交通部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路工程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路面结构分析、设计理论及实施工程技术,高性能路面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交通部重点科技项目计划、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新疆、西藏、云南、重庆、四川交通厅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等30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交通部跨世纪人才,交通部优秀科技工作人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
历任重庆交通大学纪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组织部正处级组织员等。硕士生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重庆市市级预算绩效专家库专家、重庆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重庆市“习关于青年人生发展重要论述研究阐释协同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主持和主研其它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编著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评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重庆市优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重庆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个人、北京中交华联百万伯乐奖。
历任重庆交通大学科研科科长、科技处处长助理。公安部注册高级爆破工程师,交通部注册总监理工程师,重庆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重庆市综合专家库评标专家;重庆市政工程协会专家,重庆市《钢结构》精品课程负责人。从事道路、桥梁和结构等领域教学、科研和生产30多年,主持和参加20多项国内外项目、省部级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编写专箸《部分预应力截面设计原理》1部;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中英文科研论文40余篇。获得2011年度重庆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0获“重庆市交通科技奖二等奖”,2004年度获“重庆市三峡杯优质结构工程奖”。
历任重庆交通大学汽车系副主任、科技处副处长、图书馆馆长,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车辆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曾主持和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企事业委托科研项目6项。获1997年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各一项;获2015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获2016年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近年,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10篇被EI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项4项。
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神户大学,历任重庆交通大学外语系总支书记、外事办公室主任、校办副主任、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交通运输学院总支书记等职务。主持、主研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3部。
历任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正处级组织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委员、CCF重庆分部监委委员。主要是做信息类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大数据与水文水资源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承担《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主研“普通高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省部级重大、重点教改课题及一般教改课题10余项,主持“西部地区交通信息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实验区”重庆市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主持“现代水务复合系统数据模型及预警机制研究与信息系统开发”、“天然河道阻力系数季节性变化特性研究”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参研多项;主持“继续教育管理综合办公系统”、“高校科研管理 系统”、“流动人口管理系统”等横向课题多项。主持的“以能力为驱动的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与实践”2013年获重庆市第四届教学成果教学奖二等奖。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教育部代码:14267)。学校坐落于西部(重庆)科学城双福,占地896.5亩。全日制在校生17163人。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慢慢地增加和改进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坚持“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方针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秉承“贴近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理念。
学校与重庆交通大学形成“师资互派、干部互挂、资源共享、管理互动”的对口帮扶关系。是中国人民定向培养军士高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维修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设立了路桥与建筑学院、交通运输学院、轨道交通学院、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汽车学院、商学院、大数据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学院、医药学院、军士学院九个二级学院,开设了55个专业。
学校现有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7人、长江学者1人、三级教授6人、AHK中德双元制培训师138人、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重庆市劳动模范1人、巴渝学者1人、“最美”巴渝工匠1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重庆市“最美”教师3人、全国优秀辅导员3人。实训教师来自于大规模的公司及校办企业,拥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与高级技师等职称。为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2014年学校从北大、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同济、人大、复旦、哈工大、中政大、北外、北体等“985”、“211”高校或专业领域全国著名高校引进百余名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校企产业园区,创立7个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形成“校中厂、厂中校”格局,进一步实现“教、培、学、训、研、产”深度互融贯通,学生在校即可顶岗实习,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引入IHK、AHK德国双元制体系,建立IHK吉森商会师资培训中心、“中德双元制”(重庆)中心,成立了16个跨企业培训中心(校内);学校广泛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成立“学生未来竞争力提升中心”、“未来技术中心”,努力打造全国交通类一流高职院校,育人质量持续提升。
学校与300余家央企、国企、世界500强及百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质性合作伙伴关系,获得全国产教融合典型案例9个,并共建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培养及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